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09 06:26:03

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思想道德建设当中要切合与高等教育总目标,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加强高校德育实践,不断地优化高校德育环境,使高校德育在新时期有效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总理在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报告中指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努力构建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德育新思路。

一、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现实要求

高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而过去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往往更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性为主,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很难收到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教育效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德育内容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德育内容大多是教育工作的预先设定,而后加以教育和实施,缺乏对社会现实状况和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设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德育却是一项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影响并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进步的工作,这就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环境、价值取向、思想状况、思维状态的切实研究与分析,否则将是纸上谈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在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但往往都是以填鸭、说教、命令的方式表现内容,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划线,不能及时顺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不能体现个体的差异性,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实行下来往往收效甚微。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德育教育不能盲目地一味灌输,新时期我们更应该提倡的就是以人为本,有的放矢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因此,我们高校德育教师在新时期的德育教学以及日常德育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德育建设,不断地探寻新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结合点。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方法等。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德育建设切合于高等教育总目标,推动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建设要立足于高等学校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现实任务,创造一个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身道德建设需要,又能够推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和谐健康发展的德育新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以这一战略目标为基点,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教学,不仅是二十一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内在需要。在当代,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大学生成就人生和事业,成就为社会做贡献远大理想的思想保证。从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来看,经济和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历史证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常常是不同步的,文化可以超越一定的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而这种先进的文化往往会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理论支持。高校的德育教学就担负着这一重要的任务,它为学生提供精神文化食量,培养学生先进的文化理念,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从高校德育的教学功能定位来看,它是寓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传播之中的,实现了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德育教学功能的定位,除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还应该遵循理论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服从于高校教学的总体目标。

理论知识是经过概括化和系统化的一组相关命题和结论,具有科学性、抽象性,对大学生成才起到了导航作用。同时理论为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形成内心信念和信仰,进而支配行动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初始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即时效应,而更多的表现为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隐性效应。这种效应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显示理论知识的强大威力和持久效应,因此高校德育教学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的高度进行功能定位,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它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点上进行管理,环绕高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确立德育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关系上,要打破“教师中心论”,寻求主导、主体的最佳结合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学生积极性,引导理解课本内容、指导学法等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指学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主人,应让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要努力寻求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其中主导是一个先决的条件,即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的进行引导,进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以大学生的主体陸为根本,也就是说必须抓住大学生为本位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深入的贯彻这一点,例如: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研讨班,演讲班等多种途径发挥大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好的调动大学生对思想道德问题的思考,提高其对这一问题的注意力,并在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学习过程提高道德自律,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可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是简单的引导,更多的是能够进行积极而有效适应大学生新的变化,不断地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实现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的探索和实践。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高校德育实践,使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全面发展

要实现从道德外部的要求内化为道德行为,必须让学生通过体验、省悟等提升自己的人格,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德育要求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教育的责任不是教给学生很多评价标准,而是要给学生很多价值的选择和亲身参与的机会。传统教育中仍然存在重视教学工作而忽视德育工作的现象,更不舍得花些时间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把德育只看作是室内灌输和校内活动,造成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应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帮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首先,就是走出去,应该多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为广大人民服务,传播先进的文化,参与公益活动,支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其次,就是请进来校外的德育资源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服务聘请英雄任务和先进模范为兼职德育教师,开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讨论会和报告会等等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学生在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不断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建设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但是,就全国范围看,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高校的大范围扩招,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地不能满足整体需要,加上一些院校经济上存在着急需向基础建设投入的现实状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毕竟需要一定的经济投人,大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这就导致一直以来,高校德育实践不能形成普及化、规模化、规律化的状况,另外,在某些高校也确实存在着对德育实践轻视甚至不予投入的情况,有些高校,德育实践基地根本没有建设。

五、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

环境在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能通过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了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下面的情况是不可忽视的:

目前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则愿意更多的与网络打交道,针对这一点,德育建设也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建设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开办道德类网站,组建。

在学校硬环境建设中,学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利用一切可以进行德育的载体巧妙地渗透的与内容,体现德育功能。例如,建立德育教育基地、训练拓展营、音乐美术室、舞蹈室、书画展室、心理辅导室;精心设计墙报,使其成为格调高雅的文化景点。另外,校园中标上醒目的校训、校风;教室及墙壁上的名言警句等等多种形式,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优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软环境(人际关系)建设中,注意实施“尊重、理解、激励、指导”的教育原则,这种人际关系切合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使师生关系日趋平等民主,日渐宽松和谐。从而能够更好的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成为推动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提升人格的重要环节。

总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目前乃至于今后的思想道德建设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把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努力优化高校德育的良好环境,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德育在新时期有效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上一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下一篇: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