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生命长存

时间:2022-09-09 06:14:25

让语文课堂生命长存

摘 要: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到底在哪?这是困惑每一个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和性质,语文教育要兼顾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不能仅仅为了高分,而刻板生硬的训练学生,剥夺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语文课堂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 抛弃标准答案 表情达意 滋养教育

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从我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面对着学生的质疑,让许多语文老师困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分数,而分数决定一切的畸形社会价值观让所有的人对语文失望,家长的口头禅是:“语文学不学一个样”,学生宁可在语文课堂上做生物试题也不愿看语文,美其名曰:学语文没有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于2002年下半年颁布以来,课改工作开展也已有八年多了。随着课改的深人发展与考试命题方向的改变,却带给了语文老师更多的困惑:一方面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旗帜下,课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然是应试教育下的产品;一方面课改强调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却又用标准的答案替代学生学习探究所得;一方面要求运用多种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另一方面笔试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面对以上种种的困惑,语文教师连连感叹:今后,语文课堂的路究竟在何方?

我认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它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和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语文古就有“文道之争”,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价值取向,意识领域普遍混乱的今天,语文教育就更加不能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应该提升一定的高度,应更多的赋予它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使命。语文教育是培养、塑造完整人的活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任务。那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所以,我们要首先明确我们到底要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什么?

一、抛弃标准答案对语文课堂的束缚,让学生个性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某地某作家的女儿在考试中答道:在三国时期是孔明草船借箭,结果得了零分。作家很不解,就去学校问老师,而老师的答案雷倒了所有的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而不是孔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孔明就是诸葛亮,而一个标准答案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语文教育究竟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摧毁孩子们?

语文应该传承文化,应该传达正确地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所谓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光是指语文教育的传承作用,更多的应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实现的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起学生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能片面为了追求高分而抹杀这种个性化,而把语文课堂上成数学课堂,把所有的一切都概念化,公式化。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文本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多角度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生命起点。

二、训练语言表达,能准确的表达内心的感受

考上清华北大是令多少人羡慕的事,但令人遗憾的是走上社会的清华北大才子却有许多人在当众发言时连一句完整的话也无法表达。这些高分的“机器”不能不令人遗憾,但制造这种“机器”的工厂―语文课堂,就不能不让人更加遗憾。难道语文教育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吗?那么如果语文不能为高考贡献出高分就要取消语文学习吗?语文课堂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性质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而这种工具性集中表现在知识的再认知上,表情达意上,交流思想感情和传递文化上,那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要突出“说”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会适当的拿出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包括一些新闻类和故事类的视频,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积累素材;另一方面,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训练他们的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会组织演讲活动,辩论比赛,朗诵比赛等,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达到敢说,能说,会说的目的。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我认为这才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使命。

三、关注语文教材选文所体现出的生命感,用语文教材选文特有的文化性对学生的个体生命进行滋养教育

新改版的语文教材选文中拥有更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特征,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认知规律,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这一点。比如:在教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我们要强调李白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自信;在教授苏轼的《定风波》时,我们要突出苏轼在遭受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洒脱;在教授陆游的《书愤》时,我们要展现陆游身处坎坷时所表现出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爱国情怀;在教授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我们要咀嚼韩愈遭遇丧亲之痛时所表现出的“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哀痛……

学生的个体生命只能经历一次,但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他们经历很多不同的文人骚客,帝王英雄的人生,通过品读,感悟教材文本,引导学生用这种文化养料来滋养自己的人生,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自爱,学会生活,学会更完美的走自己的人生。而这些是高考分数所不能体现的生命真谛,这种生活的能力是比高考更有益于他们人生的精神食量,而这些也可以使语文课堂摆脱单调枯燥,富有生命气息。现在的社会已经不缺少大学生了,缺少的是有爱的能力的人。我们要强调这种能力,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更自信的面对他们的人生,面对人生的挫败。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以语文教材选文为中介强调语文教育活动中彰显的生命理念,流动的生命意识,推动学生生命的成长。这才是语文课堂的长久生命所在。

语文课堂的生命掌握在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手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国语亲手扼杀,当然这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制度的改革。请不要把过多的负担加注在语文身上。

语文课堂其实很单纯!

上一篇:几点做法教学生识字与写字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方法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