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中“假懂”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09 04:46:42

高中物理学习中“假懂”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在物理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所讲的物理内容、反复强调的注意点,学生似乎都能理解和掌握.可在练习的时候还是常常错误百出,而且错得莫名其妙,让教师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师生双方都觉得很冤,学生觉得我上课都听懂了,怎么自己做题的时候出错;教师觉得该讲的都讲了,该强调的都强调了,怎么还会出这样的状况,百思不得其解.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发现,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都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假懂”惹的祸.

1“假懂”现象的成因

1.1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习习惯上:一知半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上,以为和初中学习时一样,只求课上听得懂,记几个公式,对概念、规律不求会叙述、会举例,对新知识本质的认识欠深刻,外延、内涵不清楚.如学习“摩擦力”这一概念时,学生认为初中就学过了,高中再学感觉也没什么新的东西,只不过增加了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可在具体涉及摩擦力的一类题目时,他们总是胡里胡涂,一直出错.例如常不注意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不理解“相对”一词的含义而把方向弄错,不理解“正压力”的概念而常常出错.就其原因,还是对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理解上的缺失,对其本质没有真正的把握,所谓“听懂”知识囫囵吞枣,似是而非.

(2)学习态度上:浅尝辄止.现代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强,表现好动,但自控能力差,一旦自己感受不到成功,很容易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再加上社会上的诱惑,如电视、网络游戏等会牵制学生很大的一部分时间、精力和兴趣.课堂外作业抄袭或到网络上找答案,直接的后果就是误导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判断.对新知识的接收、储存、加工、组合及提取,往往也仅仅是应付了事,不能做到埋头钻研、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讲功时有这样一题: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体上,当斜面与木块保持相对静止并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距离l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摩擦力做功多少?有同学的答案是零,理由是木块相对斜面静止,位移为零.其实,这里是木块与斜面的相对位移为零,而“功”中的位移是相对地面的.这样的错误就是“假懂”造成的.

(3)学习能力上:怕苦畏难.物理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等高考要求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反复地去磨炼、去摸索、去探索、去感悟.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高,常常在生活中怕吃苦,怕动手,怕动脑,做事马虎.这些现象迁移到物理学习上,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做题时漏洞百出.对一些稍微有些障碍的题,就不愿思考、缩手缩脚、思维呆滞;遇到一些力电综合题、动量能量综合题,题目长一点就举手投降.物理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能力得不到根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长期的地位徘徊.

(4)知识迁移上:知识凌乱,粗枝大叶.任何学习必然以利于以前的学习,并影响着以后的学习.所以,迁移是物理知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迁移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学生常会由于自己已有的经验或已学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干扰,出现负迁移.例如,在关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的周期的学习,常有学生由于有体育比赛中速度越大,时间就越短的经验,从而得出了粒子速度越大,周期越小的错误结论.又如物理中用比值法定义的一些物理量,如电容C=Q/U,常会有学生由于受数学知识的干扰,错误认为电容C与电量Q成正比,与电势差U成反比.在方法的迁移上,同样也有不顾条件的乱迁移.

1.2教师方面的原因

(1)学情认识上:过高估计或凭经验.虽然很多物理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对每一届不同学生原有的学习状况的了解上,如对学生物理学习的态度、基础、能力等方面,缺少细致的了解.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出现的新变化,往往不甚了解.如不清楚目前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清楚与物理密切联系的数学学科要求的变化.比如高中数学不讲反三角函数、学生不学,学生在高一时对三角函数的基础比较薄弱等.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地方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连接点、生长点,忽视了新旧知识的间断点.虽然有时发现问题了也会补充一下,但缺乏系统的讲解,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被“假懂”、“假会”而掩盖.

(2)要求把控上:任意拔高,加大难度.由于应试教育观点的作祟,误导部分教师、家长、学生认为高考要成功,要得高分,上课就要加大难度,平时物理的教学要求任意拔高,一步到位,与高考要求接轨等等.于是大容量、快节奏成了课堂的通病,造成了新授课许多教师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用所谓节约时间的办法得出,对发现过程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少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把本应学生探索的时间“节约”下来,大搞题海战.忽略了基本方法的探索、归纳、提炼的经历,取而代之的是题型、技巧的反复训练、反复评讲.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常常出现高考的综合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公式、题型和方法,缺乏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问题变化规律的把握.如动能定理的教学,有的教师只告诉学生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接着就开始解题,而不讲其实质、适用的条件、应用步骤及注意点,导致“假懂”.

(3)方法指导上:要么忽视,要么蜻蜓点水.学生的智力并无太大的差别,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习方法的优劣.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本来是件好事,可现在许多教师不加指导,学生预习不会突出重点和难点,只为完成任务.课堂上教师“节省”时间,赶进度,同时补充大量的习题,讲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从而在物理素养的培养上、在物理能力的提高上,人为地设置了障碍.没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水平.解题要做到“三思”:解前“慎思”、解中“善思”、解后“反思”.特别是解后的反思,不善解后“反思”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不足缺乏对策甚至熟视无睹,常常进行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活动,也造成了学生“假懂”现象的层出不穷.

2消灭“假懂”现象的对策

2.1改变传统、激发内驱

长期以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次要地位,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物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要引领学生在“误”中“悟”,“错”中“磋”.教学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才有可能找到打开学生“假懂”这把锁的钥匙.

2.2积极应对,适时引导

引导和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还要能创设良机进行适时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搭出学生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铺出学生通往知识宫殿的大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多创造一些探究的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让学生善于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精神.并在此过程之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在“假懂”到“真懂”的演变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2.3立足课堂,注重过程

物理教学不应该是“结果”的教学,而应该是“过程”的教学.物理活动的教学,就是要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就是要把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问题的深化过程等分析、解决问题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出来.这些是化“假”为“真”的关键.

如:位移这一概念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力学研究的机械运动,实质是物置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引入量化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我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到上海,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用怎样的一个物理量来表示这个位置变化呢?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

A说:用位移这一物理量来表示.(A成绩较好,可能预习过,但没有真正搞懂)

B说:用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表示.

C说:用汽车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D同学马上反驳C:如果汽车沿不同的公路从南京到上海,汽车走的路程不同,但汽车的位置变化还是相同的吗,所以说C的观点不对.

E同学反驳B:汽车从南京向东到上海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汽车向西也开这么多的距离,但汽车的位置变化不是不同了吗,所以B的说法也不对.

我说: E同学的回答说明了什么?(方向)我又说:那我们又怎样来表示方向呢?

接着引导同学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位移的概念.这样便解决了问题,而且比教材的文字叙述更让学生接受.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冲突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开启了抽象思维之门.

在物理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的敏感.对习题教学,要先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尝试、练习等探究活动,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该学生做的是教师绝不插手,教师从中窥见学生的思维误区,让“假懂”无处藏身.同时也可以让教师顺利地找到教学的着力点,让辨析和归纳、引申和迁移成为可能.

2.4把握本质,着眼能力

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升华是物理学习的根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增强是物理学习的归宿.因而我们的物理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要紧扣这样的主题,紧紧围绕着这样的主旋律,无论是概念的讲解,例题的剖析,还是练习的讲评,都必须自始至终注重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渗透与提炼,都必须着眼于学生几大物理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实验能力、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提高了,物理意识增强了,物理能力提高了,那“假懂”现象自然而然地就会大大减少,就会学得“死”去“活”来.

2.5指导感悟,形成思想

感悟是一种体验和理解,是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能正确合理地运用逻辑推理手段进行思考外,还能经常变换思考角度,伴以直觉猜想、假设、灵感悟性等非逻辑成分,升华事物的本质,实现认识的飞跃.感悟跟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程度有关,跟教育者的诱导启发相联.不通过感悟的物理知识对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物理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有所体悟,这样的知识学习者在应用时才能迅速检索、迅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外部信息――物理知识,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溶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中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外部信息和自身的内部智慧相互结合、相互糅合、相互撞击的过程,是一种产生新看法、形成新思想、感受新经验的心智活动.

“假懂”现象是物理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即不能手足无措、怨天尤人,也不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而应群策群力,积极应对,让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更加丰富,思维品质不断优化,物理素养不断提升.这样,“假懂”现象才能真正走向消亡.

上一篇:中学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员角色分配问题... 下一篇:浅谈主体参与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预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