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数学中的“最短距离问题”

时间:2022-09-09 03:51:38

简析初中数学中的“最短距离问题”

摘 要:初中阶段我们经常遇到求“最短距离”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对此类问题毫无头绪,遇到此类问题总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其实这类题难度并不大,如果我们能掌握解决这类题的本质及方法,“最短距离”问题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最短距离;对称;平移;展开

初中数学中的“最短路线”问题其实是以“平面内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以下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为原则引申出来的。我们在初中数学中常常遇到带有某种限制条件的最近路线(即最短路线问题),它的解决方法归根到底是利用相应方法进行转化,使问题能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来解决,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对称及展开两种。下面我从这两方面就“最短距离”问题的解决谈谈我的看法。

一、利用对称解决“最短路线”问题

对称有一个重要性质,即“对应点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换句话说就是“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而线段垂直平分线又有一个重要性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就是说我们将一个点对称到对称轴的另一边,那么对称轴上的一点到这两个点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解决如“饮马问题”中的“最短距离”问题。

例1 (饮马问题)小明在B处放马,晚上回家,小明需要将马赶到河CD去饮水一次,再回家(A处),已知A到河岸的距离AE=2公里,B到河岸的距离BF=3公里,EF=12公里,求小明行走的最短距离。

分析:本题要求的是小明行走的最短距离,而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是本题中小明要到小河让马饮水一次,并不是求AB的距离。如果我们设饮水地点为P,所求的距离其实是AP+BP两线段长度之和。为了能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我们利用对称的方法将A点对称到河的对岸,连接,这样即为所求,与CD的交点P即为马的饮水地点,如图再利用勾股定律可求出结果:

根据题目不难看出:三角形A′GB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且A′G=12,BG=3+2=5,根据勾股定律:A′B=13。

例2 A、B两个村子,中间隔了一条小河(如下图),现在要在小河上架一座小木桥,使它垂直于河岸。请你在河的两岸选择合适的架桥地点,使A、B两个村子之间路程最短。

分析:因为桥垂直于河岸,所以最短路线必然是条折线,直接找出这条折线很困难,于是想到要把所求折线转化到同一条直线上。由于桥的长度相当于河宽,而河宽是定值,所以桥长也是定值。因此,从A点作河岸的垂线,并在垂线上取AC等于河宽(相当于把河宽EF平移到AC),就相当于把河宽预先扣除,找出B、C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问题就可以解决。AC为定值,C到B的最短距离为C到B的连线段(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A到B的最短距离就是折线AC+CB的距离。

解:如上图,过A点作河岸的垂线,在垂线上截取AC的长为河宽,连结BC交河岸于E点,作EF垂直于河岸,交对岸于F点,E、F两点就是使两村行程最短的架桥地点。即两村的最短路程是AF+FE+EB(或者AC+CB)。

二、利用展开图求最短距离

如果已知的两点位于圆柱和圆锥面等立体图形上,那么所求的最短路线是曲线段;当曲面为可展开为平面的曲面时,例如圆柱侧面、圆锥侧面等时,将它们展开在一个平面上,最短路线则是连结两点的直线段。我们下面就研究一下可展开的曲面上的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例3 景泰蓝厂的工人师傅要给一个圆柱体的制品嵌金线,如下图,如果将金线的起点固定在A点,绕一周之后终点为B点,如果AB长为10cm,底面周长为12cm,问沿什么线路嵌金线才能使金线的用量最少,最少是多少厘米?

上一篇:手机作教具的多种用途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