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09-09 03:46:37

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摘要:会计制度是会计核算的纲领性文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分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订目的的基础上,探讨新旧制度的差异,并提出一系列措施,以期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顺利推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原因 建议

一、修订原因

(一)从事业单位自身角度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制度漏洞导致的财务问题使得事业单位的笼统界定已经不能适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需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编办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据此,事业单位被分为三类,即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文件说明了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根据具体情况,转为行政机构或进行其他调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核销事业编制;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今后要牢牢把握其行为的“公益性质和公益目标”的方向。由此可知,事业单位在发挥其经济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公共服务的本质要求,因此对事业单位进行细分对于发挥事业单位的功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事业单位内在本质的细分以及细分后功能放大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外在的改变。具体分类的变化使得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不能胜任三种类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变革。而良好的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单位职能的履行,还是对制度的建设,都是一种良好的尝试。

(二)从旧制度的具体问题来看。在事业单位业务核算过程中,旧制度的种种模糊界定不能够满足核算和管理的要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难想象,当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出现问题时,它所提供的各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在资产的核算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规定已经不能与当前经营制度相吻合,不仅虚报了资产的实际数目,同时也为固定资产的疏于管理大开了方便之门,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问题相当普遍;此外,资产的核算中还存在无形资产摊销不合理以及待处理财产不予核算等多方面的问题。除资产的核算存在问题外,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各类核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为“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修订旧制度势在必行。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首先,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实施必然引起制度的改变。其次,新《事业单位财务准则》加强了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监督管理,尤其在收支和结余资金的管理方面完善了众多细节方面的要求。以上两种规定的完善使得其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了变化,相应地会计制度也必然加以改变。

二、新旧制度差异

(一) 从会计制度修订目的来看。会计制度是在会计法律的指导下具体规范会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准则。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目的上更加具体明确,它强调了自身的合法性,其适用性更加全面、科学,无论是核算范围还是核算基础以及科目设置等,都有详细的介绍。

(二)从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角度看。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对外交流的深入,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与国际趋同。在事业单位推行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尝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顺应要求,做出了一些调整。例如,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上,改变了“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格式。事业单位一年或一月的收支结转情况,导致年终和月末的报表结构是不一样的,而且存在不结转的特殊情况,这就直接导致格式不能完全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而且,这种结构与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报表结构不一致,从会计发展角度看也不利于将来的继续发展。因此,新制度将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

(三)从会计科目设置角度看。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虽然在会计科目的总类别与数目上没有变化,但从会计科目的名称以及具体类别所包括的数目上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变化。新制度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在资产大类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文物文化资产”、“在建工程”、“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益”等会计科目;而在负债类别中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在净资产的科目设置中删除了原有的“结余分配”,增加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在“固定基金”科目下设置了“固定资产”、“文物文化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资产折耗”,明细科目能清晰地反映固定基金的详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阻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此外,在收入与支出两个类别中也作出不同程度的删减。

(四)强调了审计的重要性。新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获得一个信号: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再单纯为预算管理服务,除了政府之外,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是事业单位对外提供的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营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是对外提供的,那么事业单位会计报告质量必须加以审计。

三、实施建议

(一)财政部统一部署。财政部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必须制定周密详尽、切实可行的实施工作方案,落实相关工作责任。政策性地强制要求必然与各级实行情况产生不同程度的碰撞与摩擦,详尽的方案与应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能、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宣传新制度、培训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等各个方面。

(二)加强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培训。在培训方面,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细致的培训方案,落实培训工作。其中,省级财政部门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组织对省级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会计人员以及各地市、县财政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而各地市、县财政部门有责任组织本区域内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三)对于执行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处理。省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汇总下级财政部门反馈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财政部反馈。此外,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及各地财政部门监督检查机构必须尽职尽责,及时且必须对事业单位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调研,与各级财政部门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查漏补缺。二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力求在短时间内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新制度的顺利施行铺平道路。

(四)各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新制度的学习和推行。事业单位如要顺利实施新政策,必须深入学习相关规定,领会文件精髓,深入了解修订背景、修订意义以及实施要求。在对本单位的会计人员培训方面,需要认真组织学习,尤其是对负责人的培训,必须切实增强单位负责人的意识,有效提高本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在制度衔接方面,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新旧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变动必然使单位的会计核算会产生较大出入,单位应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进行变更。在具体核算时,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切实做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力保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只有满足以上要求,才能使会计核算与单位资产管理协调同步,增强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性,保证财政资金用到实处,确保国有资产不会流失。此外,对于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必须及时做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变更工作,对核算方法和会计科目及时进行调整,同时组织专门技术人员调试软件的运行,出现问题及时汇报解决。

(五)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审计。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应该具体分为两个部分,即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方面,要求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监督的一部分,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性,最大程度减少其与其他部门机构的利益冲突。外部审计是事务所对事业单位的审计。在选择事务所时,要全面考察事务所资格、事务所实力以及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在具体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内容应该包括收入、支出和资产。其中,资产是审计工作的重点,以往对于资产的管理存在的很多漏洞主要集中于资金管理、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三个方面。因此,审计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处理是验证新制度有效性以及找出新制度问题的必要途径。

(六)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工作。从新制度的具体规定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的已经从单纯为政府服务转向为全社会服务。那么,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必须得到保证。由于时间紧迫、改革任务繁重,各地财政部门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订的背景、原则和重大意义,以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制度的顺利施行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2]4号).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

上一篇:加大预决算报表审核力度 提升基层工会财务管理...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于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