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

时间:2022-09-09 02:07:38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

摘 要: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创新

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今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呢?笔者仔细推敲了下,大致有以下三点:

1、体系繁杂的教材:

现在江苏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两个版本。总体来看两个版本的体系内容大体相似,但是两本教材也都有内容繁杂、结构松散的缺陷。再加上教材形式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时间跨度大,所以对于具体事件的描述过于简单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更不要说拓展学生思维了。很多学生如果初中历史的基础不好的话,很难一下子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

2、滞后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掌握。大多数教师都是充分地去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尽量淡化事件的经过,尔后又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再加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就会使得学生加倍地厌恶历史,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没有了学习的乐趣那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3、竞争下的功利主义: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里面热门的专业往往都是就业形势最好的。在这样的功利主义下,学科之间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了。甚至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存在着贬低历史、轻视历史的现象。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已。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是男是女"的荒唐疑问;在试卷上出现了"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八国联军"这样荒谬的答案。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呢?

1、设疑导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而设疑导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营造气氛,并且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便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是教材、以及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3、补充观点、开拓思路: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思辨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我介绍了一种观点: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类尤其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本质自然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并由学生讨论回答。

观点的补充,能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观点,开阔思路,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4、鼓励质疑,敢于发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如讲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课后习题时,有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陶片放逐法也有弄虚作假的可能,有不合理之处,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他的回答令我惊讶,也令我欣慰,惊讶的是他的看法与书不同、与众不同;欣慰的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疑、探疑、释疑,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5、古今结合,联系现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他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无论哪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密切联系,都可以在现实中看到历史的发展。

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诚然,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上一篇: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