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2-09-09 01:38:33

浅谈高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但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同高中语文结合起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对高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路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建设中表现出对世界多样文化的重视与接纳,人类友爱、尊重他人、关怀弱势、公民责任、勇敢坚强、乐观向上、人权尊严、性别平等、宽容理解、团结合作、热爱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发展、追求真理、民主法制、体育精神等人类共同的文化观念,全都融入了新的语文教材。这是新世纪语文教材编制呈现出来的新的文化景观。1912年1月,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颁令废止读经,传统意义上的国学教育从此在课堂上消失。当时的情形是,尊孔已尊到盲目神化的地步,读经读出了僵化封闭的结果。废读经而兴新学,是强国之正道,这一点已成教育界的共识。而现当代的中学教育,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无数的波折与探索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基本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果想恢复已经被历史抛弃的古代教育方法,将大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内容选入教材,这既是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应当从现代的眼光出发,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取舍,将值得学习的内容纳入到现代的教育框架当中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法

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乃至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将它们作为学习的重点加以推荐,并纳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体系当中去。与古代相比,现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程度大大降低,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学习任务更为单纯。一般认为,语文教学负载如下三方面任务:掌握本国语言文字以为人生日用,养成文学欣赏趣味和能力,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其中主要是民族文化)。这三者之中,掌握本国语言文字是第一要务。1.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量精华,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密度和高度的目的。2.国际化的同时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始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和提倡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资料。首先,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全和学习精神的培养。再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艺术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4.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耕耘的土地,教材就是师生手中的种子,把这些种子合理地利用好,能获得丰硕的收获。如果教师脱离教材,没有拿出一些共同的研习内容,去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那是空话;如果教师随意地拿出一些和教材结合不紧密的,甚至没有关系的文本,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那不符合现在的教学和应试的实际情况,会受到学生强烈的排斥。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宫廷建筑、园林建筑、桥梁建筑、民宅建筑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与时代、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人们的审美心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平时学生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较少,即使出去旅游或者参观,也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教学时,单独讲,没时间;不讲,又太粗浅。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有针对性地适当介绍,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习《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二回),人们从中可以了解贵族府第的一些建筑情况。宁国府大门是三间兽头大门,门口蹲着两个大石狮子。正门不开,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荣国府大门与宁国府一样。进门后走一射之地是一垂花门,进去后,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一紫檀架子的屏风。转过去,是三间小厅,厅后才是正房大院,五间雕梁画栋的上房,两边有穿山游廊的厢房。这还仅仅是对荣国府的一部分粗略的观察得到的印象,可见其占地面积之广,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建筑之精美。合理地利用教材,做好适度的挖掘阐发,是到目前为止,教师和学生最愿意,也是最易于被双方接受的。

三、结论

通过研究和总结,我们发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见效虽缓,但却较为明显。研读文言文和古诗词,是良好的媒介,在内容和方法上注意与时俱进,能更好地保证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国富,蔡美娟.“国学热”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7(08).

[2]温立三.浅论语文课程改革的继承和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08).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谈小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