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化技术的中职数学教学探究

时间:2022-09-09 01:26:51

融合信息化技术的中职数学教学探究

【摘 要】信息化技术改变了社会各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也改变了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模式与手段。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的教学现状,应把信息技术主动融合到数学教学中,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先进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整合,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中职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91-01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学生往往无心听讲,老师也是难于施教。如何让数学课堂既活泼生动,又能更加形象,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善学。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分析现状入手,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一 中职数学的教学现状决定了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的数学老师尽管有比较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但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安于现状,大都习惯于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够浓厚,平时照本宣科,再加上职业学校过度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导致数学课时数被一再压缩,学科地位低下。加之学生学习方法落后,初中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差依赖性强,不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落,使数学教学难于取得成效。

合适的教学策略能使师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融合信息技术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运用,甚至运用数学教学软件,动态模拟、轨迹跟踪等技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在快乐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 数学课堂教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必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内容大部分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并感到抽象乏味,丧失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应及时合理地改变传统的教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将传授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任务转化为学生乐于探求的活动。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学教学能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整合在一起,利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数学课件,运用整洁的版面、新颖的形式以及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性为数学教学手段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1.信息技术可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可能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前后数学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研究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属性,然后创设类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器、多媒体教学平台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有关知识的表象与经验,并与新知识联成对比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如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先用教学软件动态展示几种对称函数图像,让学生体会图像对称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明白图形的对称意味着点的对称,反过来,也可以由点的对称得到图像的对称。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体味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依赖数学教学软件可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可能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动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可使学生体验动手做的感觉。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动手量一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生动、形象、有趣,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学习的自信心才会有所增强,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可让数学成为专业融合的工具

数学是中职学校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也是学好本专业的基础。如极坐标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知识点,而在AutoCAD制图中却经常会用极坐标的方式来制图。所以,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先演示如何利用AutoCAD在直角坐标及极坐标的方式下进行制图,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直角坐标与极坐标这两个知识点,而且知道了它们的应用,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更有动力。

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其所营造的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上一篇:孩子需要怎样的成长 下一篇: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