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重大作用的主要论述

时间:2022-09-09 12:21:04

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重大作用的主要论述

【摘 要】在孔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述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的重大作用的论述主要有“为政以德”、“举贤才”、“言而有信”、“君子不器”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治国安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奠基者。在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述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主要有“为政以德”、“举贤才”、“言而有信”、“君子不器”这四个方面。

一、为政以德

孔子在治国安邦问题上,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著名主张。“为政以德”也就是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推行政治,为政者就如北极星一样,高居北极,而民众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服从他的领导。

孔子还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意即为,单靠法律来引导百姓,以刑法来约束强迫百姓,百姓只会为了避免受罚而遵守法令,并没有犯罪的羞耻感;但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自觉走上正道,遵守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秩序。以上都是孔子在总结历代统治者的为政经验、针对当时没落奴隶主的残暴统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识到了统治者的的德性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也存在夸大德治、忽视法治的偏颇。

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要求国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员,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第二,要求统治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统治者要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老百姓。第三,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感在人的行动中的作用。第四,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发挥道德激励方法的作用,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使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次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举贤才

为政以德,能使民众顺服,天下太平。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统治集团的贤明、使老百姓心服口服呢?孔子又提出了“举贤才”的用人之道和“学而优则仕”的成人之道。

鲁国国君哀公问孔子:“何以则民服?”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意即为,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政治的人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孔子又言:“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都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舜、汤能有天下,齐桓公能成就霸业,都是由于得到了像伊尹、管仲这样的贤才的辅佐才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孔子特别强调“举贤才”,充分发挥贤才在治国安邦上的重大作用。孔子认为选拔贤才有五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贤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能避免坏人混进官员队伍;三是能使人民诚服拥戴;四是可以教化不正之人;五是民众能互相勉励而上进。

孔子认为只有贤才治理国家,百姓才能顺服,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由此,孔子也强调必须把贤能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的世袭统治制度,为平民百姓中的贤能之才登上政治舞台、治理国家事务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三、诚实守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诚信缺失,孔子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为政的原则是诚实守信,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带领民众前进,使国家得到发展。

孔子的“诚实守信”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言行必须一致。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意即为,人不讲信用,就什么都办不成。也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那车怎么能行走呢?

第二,少说多做,先行后言。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第三,反对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言之,则为之也难”、“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宪问》)。

第四,反对传谣、信谣。“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反对表里不一、“色取仁而行违”的两面派。

四、君子不器

为政者应扮演什么角色,成为什么样素质的人呢?子曰:“君子不器。”器,即器具。关于“君子不器”的解释,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在这里简述两种自己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君子不能象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博学多才。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必须是“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意即为,君子必须要能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

第二种理解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只是听任别人的支配,成为别人的工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学习而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

综上所述,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孔子对理想为政者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对领导者自身的个人修养与为政之道的要求。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其思想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辩证发展的观点在字里行间中寻找其智慧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郭竹平译注.论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

[3] 杜任之,高树帜.孔子学说精华体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上一篇:自组织理论下的生态工业园发展研究 下一篇:试论构建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的作用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