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多义词“看”的认知研究

时间:2022-10-16 11:56:04

现代汉语多义词“看”的认知研究

【摘 要】现代汉语中动词“看”是一个多义词,其基本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由此可以引申出“看待、看望”等义,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看”的多个义项进行分析,运用隐喻或转喻的相关理论,探讨“看”众多义项衍生的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看”;转喻;隐喻

《现代汉语词典》中“看”(kàn)作为动词共列了7个义项,“使视线接触人或事物”是“看”的基本义,其他义项是从这个基本义通过不同途径衍生来的,本文挑选其中部分义项对“看”进行分析,分以下五种: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如:看电视;②:访问,如:看朋友、看望;③:观察并加以判断,如:看情况;④: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判断,如:我看他是个好人、拿他当朋友看;⑤:表结果的判断,如:看穿、看透、看得起、看重。

“看”的各个义项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从“看电视”到“看情况”再到“拿他当朋友看”,“看”的意义由外在地感官上的“看”转变为内在地内心的“看”,即“看”的意义逐渐深入。

外在感官/空间距离 内在内心/心理距离

——————————————————————

看电视 看情况 当朋友看/看透

一、从认知角度分析

在动词“看”的众多义项中,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是基本义,其他的义项也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意义,但也有各自的语义侧重点。如,①“看电视”、②“看朋友”和③“看情况”的结构相同,都是动词“看”加宾语,但是宾语的性质不同,且“看”的意义也不同,“电视、朋友”是具体的事物,而“情况”是抽象事物;“看电视”的“看”是具体的视线的接触,是眼睛作用于客体“电视”这一行为动作,而“看朋友”的“看”的动作性很弱,凸显的是心理的感受,“看情况”的宾语“情况”是抽象名词,这里凸显的是“看”的“观察并判断”义。④的义项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是“①”的深入,不是感官上的看,而是心理上的“看”。⑤表达的是“看”的结果,也是内在心理上的“看”。由①到⑤“看”的动作性因素减弱,心理因素增强;由外在的感官上的“看”转为内在的内心的“看”。这其中的转变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隐喻机制等来解释。

(一)转喻机制

转喻是认知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Langacker认为,转喻是参照点现象,中心的和高度凸显的事物作为认知参照点唤起其它不那么凸显的事物。其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进行,是建立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替代关系。

“看”的基本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如“看电视、看球赛”,此时“看”的宾语都是一些具体的、实在的事物,是人的视线能够实际接触到的东西,应该说是外在的感官上的“看”,这一动作必然有主体和客体,并且主客体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而眼睛是动作的主要工具;②“看朋友”的“看”的动作性非常弱,而心理机制增强,这里的“看”引申为“见面”的意思;而③“看问题、看情况”,这里的“看”的宾语是抽象的事物,“问题”“实质”都不是人的目光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动作性也比较弱,“看”引申为“观察并判断”义,因此,②和③都是由①通过转喻衍生而来的,宾语由具体事物转变为抽象事物,意义由客观的视线接触转为“见面”或对事物进行判断。

①、②和③在“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这同一个概念域中,②和③的义项由①“视线接触”转喻而来,但动作性弱化,而是更加凸显了“见面”义(②)或“观察并判断”义(③)。

(二)隐喻机制

除转喻外,隐喻是另一种认知方式,由源域和目标域构成,源域相对清晰而目标域相对模糊,二者有相似性特征,隐喻就是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我们可以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上文已提到“看”的基本义是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是对外在地感官上的动作,而④“拿他当朋友看、我看他是个好人”中“看”的动作性已经非常弱,而凸显的是“对待、认为”义,是内在的心理上的感知;⑤“看透、看穿”是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的结果,结构上都是动补结构,这样的词还有“看开、看得起、看上、看中”等,凸显内心深入认识义。

在视觉意义的隐喻过程中,物理视觉和心理视觉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可以称之为“视觉域”和“心理域”,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征。④和⑤是在①“使视线接触”基础上隐喻而来的,“视线接触人或物”的意义弱化甚至消失,“内心的认识”义凸显出来,这也是由外在的感官到内心的感知转变的过程。

二、结语

本文以动词“看”为例,从认知角度分析了多义词的众多义项之间意义的衍生方式及路径,词义衍生主要有转喻、隐喻两种认知方式,①通过转喻衍生出②和③义,通过隐喻衍生出④和⑤义,总体而言,由①到②、③,再到④、⑤,是动词“看”动作性逐渐变弱,心理意义逐渐增强的过程,即又感官上的“看”到内心的“看”转变的过程,总之,这条意义衍生的主线可以概括为从“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察并判断内心感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2] 袁晖.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M].书海出版社,2001.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4]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5] 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3,4.

[6] 李佳佳.从认知的角度探析常用词“打”的多义模式[J].绥化学院学报,2011,2.

[7] 武文杰,徐艳.“望”族动词语义认知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上一篇:试述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如何提高民众的有机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