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9 11:34:48

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本文对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并对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和小组课堂演讲这三种重要的劳动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模式 劳动经济学 运用

参与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知识取胜提高到思想取胜。过去包括劳动经济学在内的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上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即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考试也往往只是这些知识的重复再现,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学生不仅要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学会观察、探究、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掌握多种技能。所以在劳动经济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如失业与就业问题、工资与收入分配问题、人力资本投资等问题,一直都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们日常关注的话题。将参与式模式引入劳动经济教学中,通过教学互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公正、平等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透过劳动力市场中的纷繁现象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经济学规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劳动经济学参与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劳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或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获得新知识。在课堂提问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得体、精巧,决定着能否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

在劳动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可以在每一章的开篇都提出几个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同时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能接触或思考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作答。由于此时并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的回答往往缺乏理论性。但这些问题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引导,使他们产生一种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解释这些问题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相关课程知识。如在个人劳动力供给这个问题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收入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会不会减少劳动时间?”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力供给行为与一般商品供给行为存在的差异,从而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习“家庭劳动力供给理论”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通常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学生在最初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把一些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作为重点分析内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从劳动力市场中男女收入差距入手,分析从整体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进行的家庭内部分工,进而分析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设计会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初就意识到这些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更浓,好奇心更强,求知欲更高。

二、劳动经济学参与式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设计

案例教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形式,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各类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

在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案例的选择问题。目前各类劳动经济学教科书中,国外的案例较多,而国内的案例则较少。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状况,以及政府干预体制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选择这些远离我国现实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则很难引起共鸣,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也达不到从案例教学中加深对原理理解的目的。因此,在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中,要尽量选择国内案例或者与国内实际情况相近的国外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些案例内容,并对案例产生认同。在案例选定之后,就要求学生课后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数据文献资料,撰写详细具体的书面发言材料,做有准备的分析和辩论。在课堂案例讨论中,如果学生的分析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但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表象深入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讨论。当学生的分析出现偏离主题现象时,教师应及时纠正,使讨论方向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涉及雇员、雇主、政府、工会等个体和各类组织的行为分析,而这些个体和组织的行为受到现实经济社会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案例所提问题的答案往往并非唯一。同时,要随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出与原理有关的规律性结论,并将这些结论在黑板上书写,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劳动经济学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课堂演讲设计

小组课堂演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围绕劳动经济领域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在课堂上给一组学生布置一些题目或让他们在某一范围内自由选择题目,然后让小组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形成小组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并在课堂上选择1―2名小组成员当众表达观点。与一般的个人课堂演讲相比,小组课堂演讲是在组内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劳动经济学小组课堂演讲设计中,演讲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当教师布置题目时,应尽量使题目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相接近,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比如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主题,既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又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话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就业总量与宏观经济变动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中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的相关知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而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的讨论,则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的一些具体措施。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如布置学生就最近的一周当中,劳动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新闻进行课堂演讲。学生课下可以进行小组分工,小组成员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介,广泛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最终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演讲。小组课堂演讲的时间控制也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仍应以知识讲授为主,演讲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用信任、期望的目光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学生在演讲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用启发性、提示性的语言帮其阐述观点,同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演讲。在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论,用肯定、赞扬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成果,用谅解性、引导性的委婉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并促使其改进。

参考文献:

[1]钟有为,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120-124.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崇光.案例教学:参与式模式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5):71-72.

[4]王永峰,邬秋燕.参与式教学中问题设计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2008,(3):56-67.

[5]宁波.以案例为载体的“参与式”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8,(3):100-101.

[6]周勇,王宏联.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之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0-82.

上一篇:《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法初探 下一篇:如何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