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中国道德观念的嬗变与道德抉择

时间:2022-09-09 11:24:04

试论近代中国道德观念的嬗变与道德抉择

[摘要]近代中国风云变幻,造就了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并随时代变迁不断嬗变演进。有些思潮甚至风靡一时,影响甚大。不同的思潮流派持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它们之间往往相互冲突、相互辩驳,又相互作用、相互借鉴。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证明以及人民的抉择,马克思主义思潮以极大优势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观也渐渐被全社会所认可和接受,成为引导中国社会价值走向和人民精神追求的唯一科学伦理道德观。

[关键词]近代中国;道德观念;社会主义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79-03

什么是道德?伦理学界普遍的共识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而道德观则是指关于道德准则、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理论观点和学术主张。近代中国多种思潮纷呈,颇具影响力的思潮有经世思潮、洋务思潮、全面变法思潮(即资产阶级改良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即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等。

毋庸置疑,不同的思潮流派代表了各自特定群体对近代中国出路的大胆探索。同时,阐明了他们各自设想的未来社会,进而试图勾勒出这个社会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

正如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血泪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思想斗争史。18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分水岭,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

龚自珍、林则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率先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和技术,富国强兵,以御外侮。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竭力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没有触动也不敢触动封建根基。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依然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什么突破。

接着迎来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以中国的封建伦理纲常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改善统治危机。这就表明洋务运动的宗旨是维护封建正统思想,依然捍卫封建专制统治。同样,没有认识到封建伦理纲常对社会进步的桎梏。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面变法思潮。在伦理道德方面,维新人士认为应当解除封建纲常伦理对民众的毒害。他们极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倡导进步观念。在具体的社会风俗方面,主张革除妇女缠脚的陋习,主张“剪辫易服”,讲文明等,为开创社会新风气提供了新思维、新动力,是一场具有启迪心灵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道德建设方面,康有为主张将德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将教育的全过程划分为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五个阶段。康有为还重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德以及教育环境对受众之影响,按照他设计的学制体系,对每一阶段的教师道德品质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梁启超是“批判封建旧道德的鼓手”,他总结中国国民性中弱点和不良因素:“一曰奴性,二曰愚昧,三曰为我,四曰好伪,五曰怯懦,六曰无动。”将其根源归结为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同时,梁启超也是“构建近代新道德体系的先驱” ,他具体论述了“公德”、“独立”、“竞争”、“进取”、“冒险”、“自由”、“权利和义务”等,皆在“启民智,做新民”。

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在中国树立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伦理道德、国家制度,用“新道德”替代封建社会的文化根基。改良派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国民素质的严重毒害,以及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阻碍。他们倡导的“新道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契合了时代进步的需要,使中国近代德育观念为之一新,对中国新道德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为对传统道德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在道德建设方面,他主张 “古为今用”的原则,即“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忠、孝、仁、义、信等主要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赋予新时代的价值。例如,“忠”在古代就是忠君,更多表现为一种“愚忠”,孙中山则认为“忠”不再是忠于封建君主一人,在新时代应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

孙中山注重铸造资产阶级的理想人格,他把理想人格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六个字,认为要为革命英勇奋斗,就必须树立替众人服务的人生观。孙中山认为,平等是人的一种权利,是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我们进行民权革命,便是铲除那些阶级,要政治上人人平等,就是男女也是平等的。

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孙中山特别强调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如他所说,“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有学问而无志向,不徒无益,反而有害”。其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和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理想。第三,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的目的不是做大官而是为实现“三民主义”奋斗终生,立志服务国家和民众。

此外,孙中山还对家庭道德、师友道德、社会道德、党德、心性文明等作了自己的重新解释,并呼吁以“替众人服务”为新道德核心,以“革命的道德”为风尚,掀起“世界道德的新潮流”,为恢复民国、振兴民国服务。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其他仁人志士也对德育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章太炎奉行民族主义的道德观,他强调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认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大环境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蔡锷的德育思想突出塑造国民的爱国情怀;秋瑾倡导反封建和女权思想。

诚然,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家在思想道德方面有许多建树,适应了时展的需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取向,揭示出了适合社会进步的道德思想,并对伦理道德进行了初步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道德实践随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建立而终结。但他们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的这种方向的转向,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挽救了亡国灭种的厄运,从此中国社会焕然一新。

经过反复的实践证明,由于各自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经世思潮、洋务思潮、全面变法思潮(即资产阶级改良思潮)、民主革命思潮、等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是昙花一现。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苏俄道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从此迈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新道德观”的科学论述,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和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道德观,并科学地阐明了道德的起源、本质等。他认为,没有超越阶级的道德,社会经济基础决定道德的产生、发展、消亡,道德是变化发展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时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未来的利益。”认为道德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空洞抽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什么是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这一观点,恩格斯粉刺地给以回击,“这样说来,动物是最抽象的和最纯正的思维者,因为它们的思想从来不会被语言的强制性的干涉得模糊不清。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历史观, 提出了道德的意识形态本质论, 认为道德与宗教、哲学、政治一样,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反映, 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在爱情婚姻家庭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抨击了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认为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全是以财产关系和金钱关系为转移的。共产主义的爱情应建立在两性的爱慕的基础之上,此外没有其他动机,以爱情为基础建立的婚姻家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可以避免社会上一些伦理沦丧现象的发生。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对社会主义道德进行了探讨。陈独秀主张“道德救国”,把道德作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他的新道德主要是“平等博爱公众心”。在具体诠释中,他主张在理论上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在内涵上使中国传统精华与西方近代积极学理有机结合、在人格模式上提倡中国近代健全人格,并提倡借破坏、教育、示范和近代团体等方法塑造近代新国民,实现道德救国之目的。

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以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结合自身体会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是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强调为人民服务是道德观的最高原则,强调为国献身的革命气概是道德观的最高体现。

特别强调为人民服务在道德实践中地位与作用。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正是无产阶级道德与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区别所在。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成为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和路线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归宿。

此外,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增强了党员干部的修养,促进了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谭政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文献。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确立,保证了党的各项工作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时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和教育人民,为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奠定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社会主义道德初步形成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唯物史观看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有阶极性的。在阶级社会里,一定阶级的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的道德是为维护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列宁也说过:“共产主义的道德就是为了把劳动者团结起来反对一切剥削和一切小私有制服务的道德。”作为人类历史上道德类型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探讨了道德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的问题,即将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何者摆在第一位的问题。一定的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而“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正确区分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集体主义后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要原则。

第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突破了以前单纯的善恶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行为有利于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时,才是合乎道德的。抑欲不一定会抑恶,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障碍。扬欲不一定会扬恶,却反而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中国近代各种思潮嬗变演进的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近代“新文化”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尤其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过程。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国家伦理观的有益成分,如“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对启迪落后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摧毁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强大理论武器。

柯林武德说过:“现今的思想是对过去思想的重演。”这句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也说明了思想嬗变演讲过程的继承性。现有的道德思想都是对古今中外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扬弃、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观也是在继承人类一切的优秀道德文明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

[参考文献]

[1]马怀玉,李春燕.论《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浅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现代意义[J].科教文汇(上旬版),2009,(1): 211~212.

[2]曾长秋,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52.

[3]温克勤.梁启超与近代道德转型[J].现代哲学,1998,(3):72~73.

[4]王杰.从孙中山近代道德思想看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1998,(2):77.

[5]罗建军.孙中山近代道德思想及其历史启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19.

[6]罗南石等.对中国近代道德启蒙思想的历史反思[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4):476.

[7]张怀承.简论中国近代道德对古代人性论的超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6.

[8]赵炎才.试论“五四”前陈独秀的道德救国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54.

[9]方慧.浅析的道德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 :17.

[10]李永庆.社会主义道德和利益原则[J].学习与探索,1980,(6) :82.

[11]王健人.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确立正确的道德方法[J]. 探索,1993,(5) :58.

上一篇: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伏羲女娲图像考析 下一篇:记王国忠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