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道德的被颠覆与对底线道德的坚守

时间:2022-09-21 12:57:23

试论传统道德的被颠覆与对底线道德的坚守

摘要:近来,有关社会道德的一些焦点事件,如“地沟油”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等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论和道德拷问。在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成构建之前,坚守住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底线道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传统道德;颠覆;底线道德;建设

近年来,有关社会道德的负面话题此起彼伏,甚难将息。诸如车祸撞人能拿刀把被撞人捅死、18路人围观小女孩反复被车碾压不予施救、好心救人反被诬、医院看病钱不够又把装上的断指生生给卸下等骇人听闻、令人血脉贲张的热点“怪事”,不断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极限,一再证明着中华五千年来业已成为精神财富的“仁厚、正义、慈善、古道热肠”等传统道德正遭到前所未有的颠覆和践踏,也再次验证了当代道德建设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致命伤”。因此,建设性地修复被玷污、被弱化以致被消解的传统道德,坚守住道德底线,逐步构建适合当前时代特点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颠覆:传统道德危机四起

中华民族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仁义民族”,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十分丰厚的道德资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传统道德最为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中国民间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道德”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历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转化的新时期,传统道德所赖以存在的旧有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均发生了动摇,并屡屡侵犯和解构着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道德本身。而近年来社会道德领域发生的一些焦点事件,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反映。

(一)袖手围观,正义古风成幻影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各种社会矛盾高发、频发期。对社会上频频发生的社会恶性事件,社会公众怀有怎样的价值判断,表现出怎样的道德行为,考量着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歹徒围殴没人伸出援手、公交车上目睹盗贼行窃无人制止以及10・13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事件等众多冷酷的事实,说明社会公众的道德心已受到了冷漠、麻木的大面积“围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传统美德正被逼入一个死胡同。无独有偶,也是在10月13日当天发生的“西湖女侠”――乌拉圭人玛丽亚勇救落水女的行为,不仅让围观者皮袍下的“小”无所遁形,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并不新鲜的道德命题:我们该如何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该如何拯救已成稀缺品的正义?

(二)良知沙化,古道热肠很受伤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此“四心”者,也即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应该说,具有这“四心”的人在历史上不乏其人,在当今社会也大有人在,并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大力弘扬。然而,一个令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在送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也同时裹挟了人们对道德的固有判断,社会良知已呈现明显的沙化倾向和趋势。不久前发生的安徽女搀扶老人反被诬、以及“小悦悦”事件中陈贤妹的救人动机受质疑等事件,使“遇人危难事该不该救”这一曾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了问题,并引发了一场范围深广的社会大讨论。不论当事人出于怎样的动机,但事件“不该有的续集”却“咬”伤了更多淳朴的善心,使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热情受到稀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伤天害理,职业操守成奇珍

一直以来,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良德并称为社会道德大厦的四大基本骨架。在人们有关社会职业的传统道德信仰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近年来,近乎全景的社会广角镜却为我们照出了一桩桩的社会丑恶,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这些一直为人所不齿的历史沉渣似已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见利忘义思想也妖风日炽,占领了日益增广的社会空间。如商业领域不胜枚举的“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光明“112”特大制售伪劣产品案、“山西陈醋”等事件,医疗领域的“吃回扣”成风、过度医疗现象,教育领域的“绿领巾”事件、甘肃11・16特大校车事故,以及建设领域的“豆腐渣工程”、慈善领域的“郭美美事件”、司法领域的“串联,警匪一家”和学术领域的扎堆造假,等等,无数“恶人犯罪,社会埋单”的大量事实,不仅不断吞噬着关于职业操守的社会良知,“净土何在,良心何存”也已成了新时期人们对社会职业普遍的道德拷问。

(四)价值错位,是非美丑难辨真

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这些最基本的道德命题,社会价值观从未像今天这样乱象丛生。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和价值体认的解构重组,这既使新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应接不暇,力有不逮,也令旧有的社会道德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横行了几百年的强大“推土机”不期而遇,并力量悬殊地败下阵来。如此情势下,“有钱即有理”、“有利即有理”大行其道,竟成了社会某些领域占主流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逻辑。如“宁可在宝马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后笑”、“范跑跑”事件,等等,无不极大地压迫着人们的道德承受力,传统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消解和颠覆。而社会大量的冷酷现实是,因“义”而失“利”,为“利”得舍“义”;换言之,放弃良知和公理,你将盆满钵满,名利双收,否则将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因此,在一些看似得逞并频频欢庆“胜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面前,是为心中的“真善美”而坚守,还是为眼前的“权钱利”而“失身”,似已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左右人们行为选择的一个最为两难的道德困境。

二、建设:有效遏制刻不容缓

在欢庆市场经济带来先进发展观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传统道德的“全线告急”而扼腕慨叹。在此情况下,底线道德作为一种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普遍提倡的道德规则得以进入人们的视线。“‘底线’是一种比喻,它是相对于道德的层次性而言的,指的是善的最低层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客观上存在着多层次性,其中既有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高尚道德,又有公私兼顾、利人利己的一般道德,也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不道德。一定的社会对其所有成员规定着这么一个行为界限,这个界限把人们的行为分为道德与不道德。在这个界限内的行为属道德的行为,越过这个界限的行为则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个界限本身即临界点的道德,就是底线道德。”“‘底线道德’是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角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无论怀抱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都必须履行自己的基本义务,尽自己的本份。”可见,在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之时,我们唯有固守社会的道德底线,并堵上已然崩坏的“缺口”,方能拯救陷于危困中的传统道德。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底线道德建设应当是压倒一切的中心课题。

(一)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内化为全社会的道德信仰

康德认为,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惟一同时又无可置疑的动力。笔者认为,康德所说的“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就是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而每个人的道德信仰来自于他长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道德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坚定性。它是人们在面对贫困、艰难甚至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坚信真理和最高德行的信念,以及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失去信仰的支撑,道德就成为无源之水,只能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对象,不可能上升为人自觉的追求。而信仰支持和保证着道德,就会使得道德有了真正动力。因此,在底线道德建设中,我们应重点培养社会公众强烈而恒久的道德信仰,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多种途径,并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爱岗、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植”入对人们道德信仰的教化和塑造之中,以道德信仰来引领全社会的道德实践。

(二)编制类似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底线道德规则》,明确底线的界限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任务、措施指明了路径,规范了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当前底线道德屡受冲击的现状,迫切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能够约束并指导人们社会道德实践的《底线道德规则》,对底线道德的基本内涵、主要领域和界限、具体要求、实施举措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全社会坚守底线道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

(三)加大行业底线道德建设,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行业底线道德,如商业诚信、行医尚德、学术崇真等,是社会底线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并推动各行业结合实际,将职业底线道德建设作为本行业兴业创富的首要前提,并建立刚性的奖惩激励机制,坚决做到让恪守底线者得利,让踩踏底线者付出代价,逐步形成以德立业、以德养业、以德兴业、泽被社会、惠及百姓的良好行业风气,让假冒伪劣害人、伤天害理坑人的恶性事件逐渐无处可遁,销声匿迹。

(四)纳入地方政府规章,实现对底线道德恶性事件的区域治理

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底线道德恶性事件,尤其是底线道德屡受冲击的“重灾区”,各地要结合底线道德领域的突出现象,制定出台相应的政府规章,加快建立底线道德恶性事件的问责制度,加大打击力度,严惩当事人,并与相关行业和部门一道,共同构建条块结合,块抓条保的底线道德“保护网”和“防火墙”。

(五)实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力求从源头上治理

任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最终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关键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行,归根到底则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因此,要取得底线道德建设的实效,务须实施底线道德教育“进课堂”战略,坚持“源头治理,堵疏结合”的方针,在大、中、小学教育及各类职业教育中开设底线道德教育课程,并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好人生道德教育起点课,为社会输送大批知识先进、能力出众、道德过硬的“合格产品”。同时,还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教育,以补偏救弊,实现对日益扭曲的社会底线道德的矫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陈桂蓉.着眼道德生活的基础领地――略论底线道德[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5).

3.(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9.

4.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5.刘苑.漫议道德信仰[J].道德与文明,2004(2).

6.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7.程立显.伦理学和社会公正[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

上一篇:价值链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未来 下一篇:人力资本因素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