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伏羲女娲图像考析

时间:2022-07-11 05:47:33

[摘要]嘉峪关已发掘的魏晋砖室墓中出土了9幅伏羲女娲图像,是研究伏羲女娲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图像不仅勾勒出了魏晋时期伏羲女娲的基本形象,也为研究伏羲女娲时代演变、地域间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佐证。

[关键词]嘉峪关;魏晋墓葬;伏羲女娲图像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60-02

一、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

1972年,新城1号墓出土伏羲女娲图像(图1)。1972~1973年,嘉峪关文物清理小组、甘肃省博物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清理了8座墓葬,其中1号墓木棺盖内面有朱绘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像。①棺木腐朽严重,男、女棺上绘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尾较长似相交,胸前圆形分为日、月,内绘图案已模糊不清。伏羲女娲周围饰云气纹。

1979年,新城13号墓出土伏羲女娲棺图像(图2、图3)。1979年,嘉峪关文管所在新城古墓区发掘了两座砖室墓,编号M12、M13。②M13的后室放置两具较完整的木棺盖,内绘伏羲女娲图。女棺伏羲女娲图像为人首蛇身,尾部相交,伏羲在右,左手执规,头戴“山”字形冠,留“八”字须,胸前日中一乌;女娲在左,右手执矩,发髻高挽,胸前月中一桂树。伏羲女娲周围饰云气纹。棺盖长280厘米、宽59厘米、厚8厘米。男棺伏羲女娲图像为人首蛇身,尾部有兽足。伏羲在左,右手执规,头戴“山”字形冠,胸前日中一乌;女娲在右,左手执矩,发髻高挽,胸前月中一蟾蜍。伏羲女娲着宽袖交领衣,似在轻盈云气中飞舞。棺盖长294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

1998年,新城南墓出土伏羲女娲棺图像(图4)。1998年,嘉峪关文物管理部门在新城南墓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墓葬,出土一幅完整的木棺,棺盖内侧绘伏羲女娲图像。这幅完整的木棺由棺身和棺盖组成,棺盖内侧有一长方形凹面,内彩绘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伏羲在右,左手执矩,女娲在左,右手执规,周围饰云气纹。棺身呈长方体,两档头用墨线勾画星象图,棺内侧四壁彩绘帏帐、绢帛、蚕茧等图形。棺盖长25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 。

2002年,毛庄子墓出土伏羲女娲棺图像(图5、图6)。2002年9月,嘉峪关文物管理部门抢救性发掘了位于毛庄子村南约2公里处的一座墓葬,出土了两具木棺,棺盖内均绘伏羲女娲图像。③男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人物脸部表现侧面,较清廋,蛇尾相交,周围纹饰似条条飞腾的龙。棺盖长260厘米、宽55厘米、厚6.5厘米,画长170厘米、宽38厘米。女棺内顶绘伏羲女娲日月星河图,画面为竖图,图四周为连绵起伏的群山。上半部为伏羲女蜗相对而立,伏羲在左,右手执矩,头戴“山”字形冠,留“八”字须,着宽袖交领衣。女蜗在右,左手执规,飞天髻,脸部丰腴饱满,着宽袖交领衣。蛇尾单交,上有网格纹。下半部为日月星河,日上月下,日中画一乌,月中绘一蟾蜍,中为星河,并用红线构出了星座。棺盖长250厘米、宽56厘米、厚5.6厘米,画高170厘米、宽40厘米。

2011年,峪泉镇墓葬出土伏羲女娲图像(图7)。2011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与嘉峪关文物局在嘉峪关峪泉镇戈壁滩清理了8座墓葬,棺木均腐朽严重,仅M2保存了约30厘米宽的一块棺板,上绘有伏羲女娲图像,仅见伏羲女娲上半身。伏羲在左,右手执规,头戴“山”字形冠,留“八”字须,着交领衣。女娲在右左手执矩,着交领衣。M5出土了一块麻质伏羲女娲图,麻残损严重,在墓内的位置已被扰乱。从残损的画面上可见日内一乌,下连蛇尾兽足,尾部网格纹,周围饰云气纹。另一头像留“八”字须,应为伏羲。

二、河西地区出土的其他伏羲女娲图像

2011年,嘉峪关峪泉镇发掘5座砖室墓,墓葬时代均为魏晋十六国时期。因此,这9幅伏羲女娲图像的时代当属同期。

赵吴成在《河西墓室壁画中“伏羲、女娲”和“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图像浅析》中指出:“在甘肃河西地区的汉晋墓葬中伏羲、女娲的图像很多,多出现在木棺盖板的内壁上,也有画在照墙上和墓室内的画像砖或者藻井方砖上。”④据此,笔者对河西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进行了搜寻:1991年,敦煌佛爷湾1号墓伏羲女娲彩绘图像;⑤1993年,民乐八卦营M2出土伏羲女娲壁画;⑥1994年,高台骆驼城画像砖墓出土伏羲女娲彩绘图像;⑦2001年,高台骆驼城M2出土伏羲女娲彩绘图像;⑧2003年,高台县华南镇10号墓出土伏羲女娲图像。⑨另外,还可能有由于残损严重或未刊布的。这些墓葬时代均为曹魏至西晋时期,这可充分证明墓中随葬伏羲女娲图是当时河西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

三、伏羲女娲图像的价值和意义

伏羲女娲作为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近些年伏羲女娲考古资料不断面世,是对有限文献资料的补充和佐证。嘉峪关墓葬出土的这9幅伏羲女娲图,是研究伏羲女娲的珍贵实物资料。

从目前嘉峪关出土的这9幅伏羲女娲图来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材质有木棺板和麻两种;木棺上的伏羲女娲图像均在棺盖顶内侧中央绘制,图案用墨线构绘,用红、白、黄、石青等彩点染;伏羲多头戴“山”字形冠,留“八”字须,伏羲女娲分执规、矩;伏羲女娲胸前多有日月,日中为金乌,月中为蟾蜍或桂树。

其次,为研究伏羲女娲的演变、流传起到了实证作用。在这一点上,较为重要的是毛庄子魏晋墓女棺上的伏羲女娲日月星河图的出土。这在河西地区伏羲女娲图像中属首次出现。其构图内容及意境与吐鲁番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娲图较为相同。⑩孟凡人在探讨吐鲁番伏羲女娲的渊源时,通过一些间接的材料作出推断:“可以较明确地说河西地区同样也是伏羲女娲图传入吐鲁番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中间站)。”11而嘉峪关毛庄子魏晋墓的这幅伏羲女娲日月星河图,以及峪泉镇M5在麻上绘制伏羲女娲图,成为吐鲁番伏羲女娲由河西走廊传入的直接依据。

再次,嘉峪关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也是研究魏晋时期绘画的重要资料。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中的绘画无论是画像砖还是棺板画均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同一时代,甚至同一墓葬中的作品中亦存在差异,有作者的二次创作或有随意之处。因此,在研究伏羲女娲演变过程中,不可忽视其传播使者画工的作用。

[注 释]

①12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第89页。

②宋子华、高凤山、杨会福、巨金虎:《嘉峪关新城十二、十三号画像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第8期。

③吕占光、杨会福、牛海鹏、巨金虎:《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墓发掘报告》,《陇右文博》,2003年第1期;孔令忠、侯晋刚:《记新发现的嘉峪关毛庄子魏晋墓木板画》,《文物》,2006年第11期。

④赵吴成:《河西墓室壁画中“伏羲、女娲”和“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图像浅析》,《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4期。

⑤殷光明:《敦煌西晋墨书题记画像砖墓及相关内容考论》,《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2期。

⑥施爱民:《民乐八卦营墓葬·壁画·古城》,《丝绸之路》,1998年第3期。

⑦张掖地区文物管理办公室、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骆驼城画像砖墓调查》,《文物》,1997年第12期。

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6期。

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高台县汉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5期。

⑩11孟凡人:《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美术观察》,2007年第12期。

上一篇:闻声生情情更深 下一篇:奢侈与年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