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补足美育短板的路径与方法

时间:2022-09-09 11:21:47

学校补足美育短板的路径与方法

[摘要]学校教育应该确立以美育人的指导思想,在学校美育建设上,要从美育价值取向上提升认知,通过学校文化显性和隐性的载体阐释美育的真谛,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美育素养,并通过课程实施把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力争改变学校美育的薄弱状况,推动学校美育改革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美育价值;价值取向;美育功能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均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明确美育的教育战略地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改进美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美育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对学校教育实施美育的认知尚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把美育单纯作为艺术教育来思考,美育教育只是由音乐和美术教师来完成。学校的美育教育过于单一化,未能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受应试教育功利化、升学率的影响,对美育价值缺乏认识。由此看来,学校加强美育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强化对美育价值取向的认识

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与社会家庭美育教育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与特点。其中之一体现在其价值理念上。现在一些学校对美育价值的理解最缺乏的是其价值取向上,这对学校美育的实施非常不利,只能使美育精神实质的贯彻落实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美育的价值取向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有审美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创新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等不同的定位。

审美价值取向是指美育具有审美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认知与能力,从而达到美感教育的目标。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美育导向中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心性的锻炼、养育、锤炼和塑造,并通过这些价值取向的引导达到心灵美境界的提升。

美育作为培养人的审美素养、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人生的美学情趣和教育的审美境界的一种手段,在强调追求美育的精神和实质过程中,要注重它的创新取向。因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人的心理情感激发、人的智力发展、创新思维的促进,尤其在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力等方面,能使人进入最佳的创造心态与情境。创新价值取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能把关育的功用限制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框架中。因此,学校的教育过程要从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人的创新情感、创新个性、创新评价、创新机制、创新文化,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加强美育综合改革,借助美育促进德智体美有机整合,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

伴随着当代社会审美的变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空前加速,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学校的教育角度来审视。美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具有如下不同梯度的变化:学校美育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重建,致力于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审美经验的结合;学校美育内容要向社会、数字化网络审美文化拓展;要培养对各种审美视觉符号、影像、社会现象的解读能力。

学校的美育教育要凸显多元审美意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审美观转化,开阔学校美育视野,从而促进学校美育迈上新的台阶。综上所述,一所学校的美育教学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能否使美育教育走上正确的轨道。无论是管理者或教育者,对美育的价值取向的认知,都将成为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关键要素。

二、从显性文化中挖掘美育内涵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育人目标之一。美育融入学校的全过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美育的特点是美育性质的外部表现,它以感性形象为载体,始终离不开生动感人的具体感性形象,所以,美育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感性形象为载体,这是由美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对美的教育不能靠讲抽象的理论。而应该以形象化的教育,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吸引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引起的美的愉悦感、和谐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并将美感上升到与自然特点高度相统一的情感,进而从中悟出其中的哲理,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心理的激动、感情的共鸣、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美育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物化来鲜明呈现理念、内涵和价值观。即从学校的显性文化中有意识地再现美育的内涵,所谓显性文化是指一种硬文化,它看得见,摸得着,也就是物质文化。学校中的显性文化能彰显美育内涵的有很多,如学校的校园雕塑(简称校雕)设计,它不单单是一种实体艺术作品,还是学校文化内涵的要素之一,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栽体。笔者曾经因教研活动和参与新课程培训到过几所学校参观,发现有的学校对校雕的设计赋予其美育的含义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谈不上具有审美价值,只是学校校园环境的一种装饰而已,没有充分展现其美育内涵的意义。相反,有的学校对校雕的设计,不仅反映该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与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关感。

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的校雕设计就经历由单一纯艺术造型转化为具有关育特色的艺术创作过程。学校先后请了四五位美术学院教授参与校雕设计,有几个设计方案都因为不符合学校文化的审美要求而被淘汰,最后选择了能突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方案。校雕以半抽象的表现主义风格表达腾飞的主题,矗立在校园的文化广场上,为学校师生插上实现梦想的翅膀。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景观,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和社会。

在创设美育氛围的显性文化建设中,学校可利用文化墙、文化长廊、背景浮雕、主题雕塑、班级文化专栏和校园绿化融入美育,努力完善有利于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品牌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唤起学生对美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位于校门口的浮雕壁画的设计,除了注重在造型上通过凹凸起伏突出空间感和立体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外,在材料选择上以黏土鎏金的形式表达古今中外科学家追求科学发展的情景,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又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在德育墙上。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漫画的形式诠释出来,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深入领会其核心思想的价值理念,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弟子规,它虽简短精悍,却蕴含着我国经典传统文化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儒家的经典文化,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人之道先于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校特地设置了弟子规的文化长廊,学生不仅从中学习了做人的准则,其人性和心灵也受到很深的陶冶和净化,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生境界得以更快提升。

三、从隐性文化中凸现美育功能

学校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属于隐性文化,也是一种软文化,它与显性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与载体。

从美育发展目标来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建立在“以美立校,和谐发展”和“以美育人,个性发展”的管理理念基础上。管理上应富有人性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化解思想,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民主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师生的审美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南安市实验中学办学17年来,相继制定职称晋升量化细则、“名师工程”和学生奖学金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构建师生激励机制。学校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建设良好的美育观念文化,就要从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目标规划、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中发挥美育的功能,积极打造以美育人的特色文化理念,促使师生在校园中具有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和谐的审美观。学校里以扬帆造型的校训墙。邀请了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字,通过文学大师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必须经历成长中的磨难和考验,才能使内在蕴含的巨大潜力获得激发。校训墙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精神实质也起到完善学生品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美育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不仅包含美术、音乐,而且还包括学校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师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方面。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明素质的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并物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行为文化与美育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和栽体,能优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提升人们各种美的品质。

笔者认为,关不仅包含环境美、语言美、心灵美,还包括行为美,形象美。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对于师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遵循行为美的原则,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具备外在美和内在美,让人感觉无论你在哪里都是美的化身,你的仪容仪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能让人感受美;你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道德文化修养处处都能展现美,从而让美成为一种特色。让美形成一种文化。为了打造浓厚的校园行为美文化,学校经常对师生开展文明修身教育,要求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严于律己,恪守职责,身正为范,善于处理、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中学生行为守则》,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对学生不断开展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校规校纪。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并利用家长座谈会沟通家长与学校的情感,对家长教育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学校均安排各年段班主任进行家访。总结学生在行为上的优缺点,使学生在多方督促中形成良好行为美的习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领悟美的内涵。

四、从课程实施中推进美育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的美育课程常常被挤占;美育课程资源配置不达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长期处于一般的状态: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压力,家长为了解决学生的升学问题,片面追求应试教育,一味强化专业化训练,致使一些学校的教育活动偏离美育目标,在美术、音乐、体育及各科教育中忽视美育的渗透,不把美的挖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世界优秀文化与我国悠久民族文化的挖掘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遵循美育的原则,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以丰富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提供给学生感悟美的机会,去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忽略了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美育的联系。如此等等,说明加快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已迫在眉睫。而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学的一个关键是,要切实落实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方针,把美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美育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课程实施上。学校要确定美育发展的规划与发展目标,积极落实美育工作的要求,注重美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密切联系,加强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关的关注,学会以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从各科的学习中发现学科间美育的关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育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人性获得提升。

其二,在具体举措上,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要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加大美育投入,增加美育教学的科研经费。完善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如设置音乐、美术多媒体教室;书法、舞蹈、合唱团、手工制作专用教室;美术兴趣小组教室等。学校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应制定课程美育目标,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注重美育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见下表)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拓宽美育教学的途径,加强美育的渗透与整合,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南安市实验中学每学期以美育为主题举办一次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观摩课,或借班同上一节课,或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节,营造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创设为学生提供欣赏美、表现美的舞台,加强各学科对美育课程渗透的探讨。与此同时,学校要在校园网、文化走廊建立美育资源共享平台,并在社区、乡村设置美育课程宣传专栏,提升人们对美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区的美育素质,扩大美育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整合学校与社会的美育资源,对其他学科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更多地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相互渗透,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检验课程实施美育的有效性。

其三,在评价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如对学生学习美术的评价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仅让学生完成一幅画就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对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只认识五线谱。唱一首歌曲,而应该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审美素养的考察上。南安市实验中学对学生学习美术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学会用线造型画一幅素描,或用色彩工具简单地画一幅色彩画,懂得欣赏中外一些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风格,学会对生活中的艺术现象进行评价。

谈到对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艺术素质质量测评制度,不断研究艺术学科的考试考核方法和途径。规范艺术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三年、一年或每学期对艺术学科教学质量测评一次,并把学生每次测评成绩与中考和高考升学录取链接,加强艺术学科的督导与考核,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艺术学科的重视。学校要把美育课程活动的管理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精细化管理。同时,学生在课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建记录制度,例如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参观学校、本地美术作品展览,欣赏高雅的艺术表演,学习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课堂学习美术、音乐和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表现,都要作为美育课程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

其四,教师是美育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学校各个学科的教材都充满着美,散发着美的气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多用美的姿态、语言、节奏和板书熏陶、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平时要多阅读有关美育的书籍、文章,多参与培训、教研,提高自身美育修养。

在市级层面上,教育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学”为主题的市级教师征文评比和美育工作研讨会,并开设校长“美育读书班”论坛征文,以引起校长对美育教学的重视,提升校长对贯彻改进美育基本精神的执行力。当前,学校之间实施美育的力度不同,因此,各校要加强片区之间美育教师的交流,依托片区内美育教师的轮岗支教交流机制,搭建城市与乡村美育教师援教平台。弥补美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切实提升美育师资的整体素质,提升校际问美育质量的整体水平。

总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美育的价值意义,有利于改变学校美育教学薄弱的状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发挥美育的教育功能,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要整合各类美育资源,提升整个社会对美育的价值认知,将有利于推动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促进提升整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最终使人们在审美体验过程中获得美的收获。

上一篇: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 下一篇:Bhutani曲线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