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传承文化,以文化化育心灵

时间:2022-09-09 10:48:09

以文字传承文化,以文化化育心灵

余秋雨先生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生命长河。”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当代的语文老师我们是否真正的读懂了中国文化,是否理解古诗词中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传给学生的又是什么?

当代语文教师如何继承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每个学生在古诗文的熏陶中构建健全人格是我们现代语文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古诗文教学应该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植根于中国千年的历史,编织着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热不断升温,不可否认全国对传统文化(古诗文)的学习不断扩展,但不能否认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古文学习存在抵触心理,而且面对考试很多老师看到的是“诗歌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默写题”“作文中的素材”,这些导致很多学生因为抵触考试而抵触古文学习;再者,在信息多元、文化多元的今天,学生的信息获取量和价值观构成不断受到冲击。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走进“古诗文背考”的陷阱。

每个学生心中都藏着一个“诗人”,每个学生的血液中都流动着中国文化的因子。语文应当重新审视古诗文教学,重新构建我们学科信仰,重新提炼我们的学科价值观,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

首先,以人为核心,塑造学生人格精神。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人,离开了人的灵魂和精神,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文化化”过程。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教人做人。育人始终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走向自我教育。文化教育的最高追求应当是精神教育。这是一个由外向内浸润和转化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去阐述语文教育元素中的文化意蕴,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其次,我手写我心,用中国文人的人格魅力陶冶性情。

传统人格修炼的集中体现就是“君子”,而中国文人天生具备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把国家担在肩上,从孔子到孟子,从屈原到杜甫,再到苏轼、陆游,从林则徐到梁启超,再到鲁迅、矛盾,也许时代在变。可是,他们身上的社会担当却是一脉相承。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们超越生与死的界限,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和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学生古诗文的学习中有意识的穿插诗对人生平的了解,让学生用审视的眼光探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用智慧砥砺人格。

那么,中国古诗文的学习就是一部中国文人精神人格修炼成长史,让每个学生走进他们,便能濡染其中,而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写作“我心目中的李白、杜甫……”“与屈原、李清照对话”“梦落易安”“孟浩然的超脱”……这些文章的形成就是对文人的一种品读,长置其中必然沾染其味,雅韵弥漫。就像我们常说的“气质”。

还有,诵读诗文,耳濡目染,浸润其中。重视古诗文教学,让历史的灵魂涤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诗的音韵美不是我们老师讲解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读书声的课堂,古诗文的学习也应当回到诵读的轨道上来。自古诗文的学习就是从诵读开始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将进酒>的过程中,首先是泛读,然后是示范,学生自读,学生分组读……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读到了荡气回肠,读到了豪放飘逸,读到了心绪起伏情思跌宕。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吗?还需要解读什么呢?好的朗读就是分析,好的背诵就是理解和鉴赏的前提。

短短数语,寥寥几字就能表达很深的情感。诗中韵味,诗中情感,不同人还可能会有不同感受,诗句的运用或典雅或遒劲,有如画的意境,有磅礴的气势,会让人在阅读以及理解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诗中平仄有序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如沐春风的音乐美。

王蒙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的文字,汉字是汉民族核心的文化。而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古诗文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无限影响,他是中国文化底蕴的最好呈现。

古诗文教学有传承民族文化、铸造青少年灵魂的重大意义,古诗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让我们重视古诗文的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大声的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让我们作为文化的传递者,共同把民族族文化的经典传承下去!

上一篇:舞狮中国的传统文化 下一篇:我心中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