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27 07:44:26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以校为本的研修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缺少针对性,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真正有效的校本研修,应该是一个学习进修、实践锻炼和反思式教研活动不断推进、相互结合的过程。

一、校本研修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校本研修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场所,以课堂为主阵地,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立足儿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教师群体的合作力,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但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还不尽如人意,2015年初,我们对全校109名教师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

1.无明确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认为所属教(科)研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无目标性”和“目标性不强”的占68.8%,对校本研修活动效果“不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占53.2%。这些数据说明:我们目前的校本研修活动目标不明确,主题不突出,活动不深入,研修活动想到什么就开展什么,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活动背离计划,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引领。

2.无集中的论题。教师中认为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的占71.5%,认为校本研修活动形式“单一”或“无新意”的占64.2%,5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缺乏连续性和主题性,更多的只是教学工作的布置与检查。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偶然,教研组在活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如何将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研修活动有一个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尽可能避免“大杂烩”现象,应该是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3.无互动的热情。有51.4%的教师认为当前校本研修活动存在“有活动、无互动”的情况,“假、大、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假热闹”,活动面面俱到,实际上往往都不深入,研讨的内容停留于教学目标和理念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总结;“大话题”,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研讨的内容漫无边际,缺乏明确的思考方向;“空研讨”,很多教师觉得教研组活动是组长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配合者,缺乏参与研究的热情与动力。

二、以儿童研究为主题,开展校本研修

1.主题更明确。校本研修既是教师个人的发展行为,也是学校的管理职责所在。学校要指导教师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的重点,紧紧抓住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并将之提炼为研究的主题。我校数学教科研组围绕学校的“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研究儿童: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开展以“学情前测”为主题的校本研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教研组则以“学情前测”为研修主题,在教学活动前以整体把握教材为前提,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调查与检测,为科学合理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提供依据。不少教师研究后认为:“学情前测”不仅是思想观念的革命,更是教学策略的颠覆性改变。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的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2.内容更实在。裴娣娜女士曾指出:“我们既不能远离实践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导致‘实践指导乏力’,同样,也不能搞粗陋的实践主义,放弃教学论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高效的校本研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应着力关注校本研修活动内容的有序性和多样化,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反思研讨,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学情研究等活动,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找准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寻找学生的学科活动经验”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内容。教师们通过研修,更加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整体状况,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预设,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3.效果更显著。共同的任务、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等成为校本研修群体的联结点,正如赫德(Hord)所说的:“当所有人合作开展共享性学习,并践行他们所学的内容,目的就是提高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时候,这些人所组成的就是(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教研组进一步发挥了研修个体和团队的作用,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在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对话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学校也成立了课题组,重点进行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各学科教研组则积极参加子课题的研究,“研修一体化”的学校群体性教科研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学校还重视教师个体的研修,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市、区、校三级课题,尤其是3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要申报个人课题,使得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通过校本研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的具体 着力点

成尚荣先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即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这样他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才真正完成。”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究竟要研究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有一些具体的着力点。

1.学习起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态度等学习起点的不同,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接受力。数学教科研组开展以“学情前测”为主题的儿童学习起点研究,就是在校本研修中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使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真正使教学活动面向每位学生。

2.学习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只有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完整思维过程,才能有效提升其数学思维品质,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要关注儿童研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自身的内在的知识建构。一般而言,当学生出现奇思妙想时,往往也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即使学生有幼稚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思考与联想,教师也应该予以鼓励,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纠正。

3.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求知需求往往是由具体情感体验所决定的,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新知的程度就越高。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师要注重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及思维方式的特点,创设有趣味、有意义的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学习方式。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自主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单向的传授而能获得的。在校本研修中大家发现,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更多的发展。

我校开展的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从研究教师走向研究儿童,从关注研修的宽度转向关注研修的深度,从概念化的校本研修转向具体化的校本研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孙建平,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215217)

上一篇: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困境与创新对策... 下一篇:舞狮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