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时间:2022-09-09 10:46:34

浅析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作者简介:祁文峰( 1988.9-),辽宁省葫芦岛市,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

摘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教育一直服务于统治阶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最基础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一、 意识形态理论的概念界定

1、 意识形态的起源及含义

意识形态概念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德斯杜特·德·托拉西提出,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能为人民服务并使人民摆脱种种偏见的科学。1846年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对观念的认识分析改造为社会学分析和政治学分析,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因此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都是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互动的整体,哲学上讲,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群体所信奉的价值体系。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否定的,肯定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真正建立者是列宁。列宁认为,意识形态虽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意识形态应该分为科学的和非科学的,科学的意识形态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列宁认为马克思否定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和“宗教的”。 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和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上层建筑。

一般说来,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世界观和思想的总和,是以一定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政治理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政治世界观”。具体说来,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和观点,即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制定或调整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政党的意识形态决定政党的发展,决定着它的党纲、目标、政策以及活动方式和方法。

2、 意识形态的性质

关于意识形态的性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历史局限性,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往往都不是正确的;阶级局限性,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构建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或称为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意识形态脱离实践。

二、 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具有较大的冲击。尤其是网络信息的“网络性”、“虚假性”等特征,给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带来冲击,甚至是误导,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挑战。

1、 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

网络虚假信息以营利为目的,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误导,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导地位。大学生理论立场不坚定,跟风现象较常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学习具有较大影响。

2、 互联网对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通常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途径,跟互联网相比,教育的时效性较差。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挑战。

三、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分析

1、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质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十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深化文化体质改革,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跟上时代步伐,提高分辨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革命中去。

2、 完善法制建设,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法律上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保护。规范网络秩序,摒弃不良信息。实行网络实名制,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坚决打击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不法分子,以法律法规形式对网络环境进行规范管理。强化网络经营者责任,网络经营者不负责任的违法信息,应承担法律责任。

3、 完善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自主责任意识

中国共产党十报告中强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培养大学生自主责任意识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大学生以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自律意识,以主人翁姿态自主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MACD指标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下一篇:浅析我国古代法制史中的“礼”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