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 第84期

时间:2022-09-09 10:43:29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二、教学目的

1.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组(每4人一组的若干组,每5人一组的若干组),组内编号。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王老师并不是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一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同时这也是一场比赛。(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

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要重新放回篮子里,重新夹;

3.游戏时间只有30秒。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立刻把筷子放进抽屉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老师宣布“时间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

师:请各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各小组成员向小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组长记录在《夹球情况统计表》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利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新知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一石二鸟”,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夹球个数呢?(教师故意请不同人数的两个小组来汇报统计情况,并投影展示。)

师: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第*小组一共有几个人?夹的最多的是几号,最少的是几号?第*小组一共夹了几个?”等问题。)一共夹了几个,也就是这几个同学夹球个数的“合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求总个数的算式。并把总个数记在统计表上的“合计”一栏,投影展示。)

师:上课前,老师说了这不仅是游戏,还是比赛。有比赛就会有优胜者,他就可以得到老师送出的奖品。看看,这两个小组比,谁可以得到奖品呢?(板书课题:奖品给哪组。)

(学生出现争议,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再决定。讨论的问题:能不能比合计,为什么?不能比合计,我们比什么来决定胜负?怎么比?用你们想出来的办法试着比一比。)

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能不能比合计,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应该会得出不能比合计,因为两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这样比不公平;要比平均一个人夹了几个球。用合计除以人数或者把每个人的夹球个数相加再除以人数,有的小组还可能用小棒代替珠子进行移多补少,等等。)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在学生的发问、回答中把知识引向深入,过渡巧妙,衔接紧凑。]

2.在讨论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第*小组的平均夹球个数是7……1个,是组中哪个同学的夹球个数吗?(都不是)那平均夹球个数与组中每位同学夹球个数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平均夹球个数不是小组夹球最多的数,也不是小组夹球最少的数,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我们把它叫做夹球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到的结果”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平均数”则是表示事物发展中间状态的一个抽象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而不是实际分一分,更容易使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3.在比较中深化概念

师:请同学们仿照咱们刚才做的,把你们小组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学生完成统计表,师巡视指导。)

师:如果让你给咱们班*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名,比什么更合理,为什么?(比平均数,因为我们*个小组人数不一样多。)那么我们的总冠军是哪一组呢?请每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平均数。(赠送奖品给胜利的小组,表示祝贺。)

[比较出真知。在有层次的比较中,学生逐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价值,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我想这时候应该会出现全体同意“比平均数更公平”的一边倒局面。]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试一试”: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决定第四天该进几箱冰糕。

1.学生默读题目,指名介绍统计图。(星期一卖出8箱,星期二卖出7箱,星期三卖出9箱。)

2.星期四小熊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在尝试解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结出来,“放”得适度,“收”得适时。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看似不起眼,却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真正内涵。]

(四)活动延伸,反思总结。(幻灯展示)

我国的粮食产量居世界第1位,人均占有量到了80位以后;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19位;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居世界第80位。

师:(出示各句的前半句)老师这里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感到高兴、自豪)大家整句一起看看(同时出示前半句和后半句),你现在怎么想?(我国平均每人占有量太低了。)是什么原因造成总数第一,平均数却居世界第几十位的结果?(人口太多)

师: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量,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所以,中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需要加快发展,还需要每一位同学努力学好科学本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延伸内容的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既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又进一步拓展了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怎样求平均数;人数不一样时,我们要用平均数比胜负才公平)大家觉得这节课小组同学学的怎么样?小组商量一下,给自己的组打打分,最高分10分。(学生进行自评)大家能求出咱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算一算。同学们,你们回家还可以从报纸杂志上、电脑上找找和平均数有关的信息,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交流。

[让学生自己给全班同学上课的整体表现打分再求平均分,可谓“妙棋一招”。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

(后两个空格为“合计”和“平均夹球个数”由学生填写。)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探讨 下一篇:“读”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