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时间:2022-09-09 10:02:17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思想观念的发展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密切相关。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还存在有一定的弊端,阻碍着个体能动性的发挥。而学会反思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关键。本文着重介绍了反思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出问题的原因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它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自我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密切相关的。所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决定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就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言,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理论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离不开“笔记一考试。的应试方法;再次在教学评价上,重视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反思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思为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反思、改进、提高的教学模式。

二、提出问题的理论依据

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反思与我国古代所倡导的静坐冥想式的内省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放松独处,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常常需要个体间的通力合作,是伴随整个活动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就个体发展来说,存在着两个支点:一个是个体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另一个是个体所具有的实践经验。经验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验本身并不能作为个体成长的决定因素。个体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同时借助于反思,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反思是联系两类知识的桥梁,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关键。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

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是教师教育意识的核心,它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学生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会思考的个体。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中的首席(威廉姆・多尔),从外在于学生情境的控制到与学生情境的共存,是师生交流和对话的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同时要树立新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即师生之间不仅是业务关系――基础关系,而且是伦理关系――社会关系,还是情感关系――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借助反思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学会反思。

1.组织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事实证明,个体的成长必须以大量的反思性活动为基础,因此,要不断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使其充分认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掌握反思的内容、过程、模式、方法和途径,学会反思;通过不断地吸收、掌握新的理论知识,结合有效的反思教学方法,进行思想状况的自我反思,不断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健全成绩评定机制,提高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客观、公正、科学的教学评价是调动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的自我反思,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直接动力。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就要更新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过程评价;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把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自我反思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调整评价手段,实行各种技能的综合评价;充实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因为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个体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尤其是对自我的不断否定,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三)反思可采用的具体方法

1.案例反思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即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方法。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被作为剖析的对象,以书面的形式被展开,师生共同参与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和寻求对策等工作。其步骤为:

第一,阅读分析案例。要求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自居案例中当事人的角色地位,设身处地的分析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及对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合理的解决手段。

第二,分组讨论。个人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研究、分析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小组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认识及对问题提出见解的机会。要求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要简单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

第三,反思总评。案例反思的最后环节是反思、总评,要求每一个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释疑等,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做出全面总结。这也是反思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

2.临床诊察法所谓临床诊察法是将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两个术语相结合而形成的。就是教育研究者、协作者与课堂教师一起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一种课堂教学诊断方法。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理性的观察、调查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结合自身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为:

第一,诊察前讨论。教师应首先深入社会实践,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理论,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诊察计划,制定诊察重点和记录诊察结果的方法。

第二,社会诊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调查和访谈并做有关记录,共同分析和学习在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讨论和制定改进策略。

第三,反思总结。小组成员分别对自己的诊察过程和行为进行反思,对照原先确定的目标检查改进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总结此次行动研究的得失,并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的进行自我检查、反思、改进、提高。并由此进入下一轮临床诊察。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西校区)

上一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技术研究 下一篇:网上购物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