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时间:2022-09-09 05:07:01

【前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够胜任特定工作岗位、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保持和变换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部分构成。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入手,就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应有之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02年的15%增长到2009年的23.3%,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几年各大高校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据中国教育部学生司信息统计,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2005年突破340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达495万人。[1]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及其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够胜任特定工作岗位、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保持和变换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是“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2]它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大学生受就业取向功利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本着“上大学、拿文凭”的想法,不思进取,在学校“混”日子,没有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人文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几乎没有竞争能力;还有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出现了重分数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校园里“高分低能”、“专而不全”的学生不在少数,直接导致其发展不全面,综合素质不高,竞争优势不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品学兼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受社会功利思想和实用观念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定位不够准确。他们在择业时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过多的考虑个人前途与兴趣,忽视国家的需要和社会价值,出现热点地区、热门行业“扎堆”的现象,就业难上加难。与此同时,有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出现:推荐材料弄虚作假、面试不诚信、故意曲解“双向选择”,玩文字游戏、随意毁约、毕业后拒不还清助学贷款等行为。这些都是诚信缺失、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的表现,往往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成为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不诚信的行为,加大了用人单位的成本,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校以及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不信任,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刻不容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一)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独具的排他性优势,其核心是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在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亲自参与实践相互融合与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引导大学生以国家大局、社会现状和自身发展方向为依据,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快速发展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丰富的知识、较高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投身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推行“大班教学,小班实践”的方式,采取学生讲课、社会调查、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读书研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的热情,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培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行动力,能够自觉地把远大的理想与务实的作风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包括沟通表达、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环境适应等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它是帮助毕业生获取就业资格的最直接的因素。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和活动自身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掌握方法、接触社会、开展实践从而达到培养技能、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教学目的。例如:我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展“明日之星”教学状元评比和社会调查报告评比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开展“时事政治进课堂”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倡导校园文明行为”为主题的情景剧,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展现家乡风貌,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采取读书研讨、主题报告、佳片有约等课内实践与社会调查、实地参观考察、参加公益活动等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享、协作的精神,在学生亲力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就业竞争力也随之大大提升。

三、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问题。多年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说教和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几乎没有设置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发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必须首先冲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束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向育人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转变。为此,要求教师及相关教学部门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工作体制和保障机制,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与教学目标和要求一致的基础上,应尽量保持灵活性、新颖性和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在每学期期末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学生参观九一八纪念馆,观看优秀的革命影视片等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了“经济全球化之我见”这一主题,学生自行分组,课下搜集相关素材及热点问题,课上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学校园内不道德行为为主题,学生自编自演校园情景剧,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览。同时可尝试采取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法庭旁听等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采取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加道德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日后求职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三)落实保障机制

严格的管理和建全的制度是确保实践教学进行和落实的有力保障。首先,强有力的领导是关键。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涉及教学安排、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校党委、教务处、思政部及相关部门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齐抓共管,以保证实践教学有效、持续地进行。其次,经费落实是保障。学校应将实践教学经费纳入学校教学经费预算,专项列支的同时也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基金。学校党务、学生工作部门和科研部门要从各自的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基金,为其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再次,实践基地建设是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科实际,遵循“就近不就远”、“节约实效”和“相对稳定”的原则,选择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有历史感的参观基地和农村、工厂、科技产业园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现场,选择实践基地要把握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最后,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管理是核心。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由专人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基地联络等工作,并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颜舒.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倾向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9,(5).

[2]楼锡锦,周树红,吴玉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上一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