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间本性

时间:2022-09-09 04:24:05

论时间本性

时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时间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史以来,人们对于时间的把握,似乎只是在时间的运用方面堪称为卓然有成效,而在哲学认识方面,也即对时间本性的把握上,却总是含混不清,有着很深的误解。

一般而言,人们总是把时间看作与空间一样,认为时间具有独立自存的性质,把时间看作实体性存在。在此前提下,种种奇怪百出的谬论不胫而走,行骗世人,借助于神通的,借助于科学的,种种面目不一而足。在科学方面,霍金的《时间简史》堪称一绝,然而流毒最广,欺骗性最大。在我们中国,也历来把时间比作长河流水,孔夫子亦有名言曰:“逝者如斯夫”。事实上,人们把时间看作某一种实体乃是一种普遍的错觉。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时间与空间等同对待,所谓时空一体。然而,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问题,也即从时空本性看问题,一个明确的结论是:空间无限,时间有限;空间为主,时间为从。空间具有完全的、绝对的独立自存的性质,任何事物,无不包容于空间之中。即使是空而又空的纯粹虚空的空间,其无所不在的容纳性和渗透性仍然是独立自存的,是客观外在自立的,任你用什么手段都无法将其消除,即使是在人脑的纯思辨中,也无法将虚空的空间抹去。而时间则不同,时间总是与具体的事物、过程结合在一起的。在没有具体事物、过程的纯虚空中,就没有时间的痕迹、踪迹。你即使运用全部的思维手段或其他种种手段,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和过程,根本就找不到外在的、独立自存的时间实体。

那么,时间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时间的定义,我们稍后再作论述。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是怎样来使用时间、表达时间的。实际上我们是以地球为基准来表达和运用时间的。我们的时间单位就是地球自转和绕日公转所移动的单位空间距离。所谓一天,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空间距离,所谓时、分、秒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距离的相应的等距离分割,而月、季、年等等则是地球自转一周距离的迭加或地球绕日公转一周距离的分割或迭加。人类社会任何其他计时手段的运用,最终都要归结到地球自转和绕日公转的这一基准点上。

明白了地球的自转和绕日公转就是时间表达的基本内容,我们就可以切入时间本性的主题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而这个持续过程的基本特征就是持续存在。那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其他内容如何千差万别,也都有一个持续存在的过程,如人有从诞生到死亡的一个持续存在的过程、一座建筑物有一个从建成到被使用到被废弃拆除的持续存在过程。如此等等,世间万物,或长或短,总有一个由生到灭的持续存在过程。而世间万物的持续存在过程,就是时间本性。所谓时间,就是世间万物的存续性及存续性的表达和量度。因此,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属性而不是外在的、独立自存的实体。时间只具有从属依附性而不具有实体性。在时间概念的定义中,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内容。从世间万物的存续性自身而言,乃是时间概念的客观本性;从存续性的表达和量度而言是时间的客观本性为人类所认识、掌握和运用。然而时至今日,人类掌握和运用时间已经是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而对时间本性的哲学把握,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世界万物各有其自身的存续性,而只有地球的存续性才能为人类提供衡量世界万物的存续性的时间尺度。这里面有着非常深刻的必然性,地球作为人类的生存基础,是人类无法可以有一刻脱离地球的。从最直接的关系来看,人类乃是地球发展变化的产物,人类成为宇宙的精灵,可能不仅仅是地球一个因素的结果,但人类又恰恰是在地球上产生的。人类的生长发展过程,要适应地球的环境,并且要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发展而进化。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更是与地球环境和地球的运动变化息息相关,人类任何时候都在与地球进行着物质和精神交换。从时间的角度看问题,地球的昼夜变化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命运动变化和生理活动变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类的生命运动变化和生理活动变化既受制于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气候变化,也就必然地与地球的变化相对应,相呼应。于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周期和生活活动周期也必然地与地球的运动变化周期有着内在的关联。而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直接接触和生活于其间的万事万物也都包容于地球的存在之中,于是,在地球范围内的世间万物的存续性就都包含在地球的存续性之中,以地球的存续性作为时间的衡量基准,具有最大的贴切性、最大的包容性和最高的权威性。因此,以地球的存续性来衡量、表达、量度人类及世间万物的存续,从而形成人类的时间概念和建立起人类的时间体系也就成为没有选择的必然了。

从地球本身的状态看,地球的存续性特征天然地就是时间的表达、时间的体现,天然地就是时间衡量的基准、标准。地球的存在状态当然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各个不同的层次来看待,地球的存续性也不单单体现为时间标准。存续性后面其实包含着世间万物――地球也不例外――的森罗万象的运动变化内容,而作为时间本性和时间量度的存续性表达,则是把千差万别的存续性后面的具体的运动变化内容抽象蒸发后仅仅留下了它们共同的东西――即从产生到持续存在到终结的过程形式。也即是讲,任何事物都在这个过程形式的规范之中,地球也在这个过程形式的规范之中,凡是具有实在内容的存在物,都逃脱不了这个规范。而对这个过程形式的体现和量度,就是时间。简单地讲,时间就是对世间万物抽象蒸发了它们的具体运动变化内容的存续性的体现、表达和量度。

地球的存续性和世间万物的存续性是同质的,所以地球的存续性必然可以量度世间万物的存续性。而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存在状态特征,使地球的存续性天然地具有量度世间万物的存续性的资格。我们知道,存续性之“产生、持续存在、终结”的过程形式,使得量度这个过程形式也必须是“产生、持续存在、终结”的过程形式。那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就恰恰是这种过程形式的恒常循环。一个昼夜是一个小循环,一年四季是一个大循环,无论是小循环或大循环,都可以进行无限的等量分割或迭加,从而使得地球的存续性作为衡量或量度世间万物的存续性表达,可以趋向于无限的精确化。

我们知道,现在通行的时间表达是一天为24小时,1小时为60分,1分钟为60秒。那么,1小时的实际内容就是地球自转了1/24圈、1分钟就是地球自转了1/1440圈、1秒钟就是地球自转1/86400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时间的流动实际是以地球转动中的空间位移表达出来的,2、地球是以匀速自转运动为基础来表达时间的,3、一天以内的时间表达对应的是地球自转一周空间位移的等距离分割。

地球自转一周的长度是既定的,即40075.15公里,地球一般总是匀速旋转的,于是,对地球而言,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时间表达是三位一体的。经换算:地球的旋转速度为每秒463.833米。于是,我们的计时钟表,也就是按相应的比例,与地球旋转同步移动,就能够准确计时了;于是,时间就简单明了地表达在了钟表的刻度和指针的移动上面。

时间本性就是如此简单明了,然而却一直被人们所误解。无论是一般平民还是学问家哪怕是哲学家们,始终未能对时间作出过正确合理的解释。为了澄清人们在错误的时间概念误导下所形成的虚幻认识,我们还必须在把握好时间本性的前提下,对有关时间本性的基本内容有所阐述。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时间不是独立自存的某种实体,时间不具有外在的独立自存的性质,时间只是一种普遍共有的属性,它在客观实存的世间万物身上体现出来,依附于具体实在的世间万物,是世间万物的存续性的体现,表达和量度。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实在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时间;或者说,每一个具体实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体现。进一步讲,每一个具体实在的事物只有和自己一体的时间,绝不可能附着或置身于外在的“时间”上运动变化。

然而,我们总会有置身于时间之中的错觉。事实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总不会孤立存在的,无论在该事物的前后左右上下,总会存在着其他的事物及那些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该事物与前后事物的顺序关系而忽略了该事物与左右上下事物的共存关系时,仿佛该事物就在时间中运动变化了。实际上,任何一个事物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总是立体的而非线性的。在该事物之前的事物有其自身的存续性,这个存续性不会与该事物的存续性相连接;而该事物自身的存续性也不会传承给此后的其他事物(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另当别论)。在生生不息的事物消长背后,并非是时间背景的支撑,而有其更深刻、更实在的基础。

当我们把一个事物放在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考察时,不能单单把共有的存续性进行参照比较,更不能把共有的存续性合并同类项。各种事物之间的共存共生、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的种种复杂关系,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恰恰在各自的存续性比较参照上,反倒是一目了然的。从实际状况看,我们最容易把人自身放在地球的时间中来考察。地球的存续性当然是我们人类及其它事物的存续性的基础,但是地球的存续性的依据与我们人类存续性的依据是不同的,然而地球的存续性却可以包容我们人类及依附于地球的其他万事万物的存续性。于是我们就认为地球的存续性就可以取代我们人类及其它万事万物的存续性,于是我们就认为人类或我们每一个人都生存在外在的时间中,从而把时间作为客观事物的属性的性质实体化地独立出来,并把它当作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承载者或前提条件。这是错的。我们应该切记,世间万物,我们人类乃至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不能消除的自身的存续性,都有自身存续性的体现、表达和量度即自身的时间。每一个具体存在物的时间随该物的产生而开始,随该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展开而持续、随该物的消失即运动变化过程的终结而终止。不是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变化,而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存续性特征体现为时间。

由此,就说明时间不能脱离开具体的事物及事物运动变化的具体过程而单独显示出实在的意义。时间总是具体事物及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体现、显现。即使我们不谈任何别的事物、任何别的具体的运动变化,而单单讲时间单位“一天、一小时、一秒钟”,也表达了一个具体的运动过程――地球的自转运动过程。无论你怎样抽象,都无法把时间所体现的具体内容与时间分拆开来。时间就是这么一种相对而具体的性质,离开了“天、小时、分、秒”这些量词,时间就无法表达出来。为什么呢?就因为时间到了这个程度,就不能再概括抽象了,它是各个有限的、具体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过程的存续性的体现、表达和量度。时间的实在性就在于它的具体性。

人们以往的观念,总认为时间是无限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主要是因为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过,无论在它之前或之后,总有其它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过程存在过和继起存在着。这前后的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似乎都占据了外在于它们的无限的“时间流”中的一段。这确实是一个不大容易理解的问题。我们从作为事物及运动变化过程的体现、表达和量度的时间本性来分析,无限的时间应该对应于无限的存续性。而无限的存续性是一个虚假概念,讲存续性就必定是有限的。因为存续性就在于有生有灭,没有一个从产生到持续存在到消失的完整过程,就不叫存续性,就无法对之体现、表达、量度。无限的性质是不可体现、不可量度的,而时间量度则是越精确、越精密越好,无法量度的领域就无需时间的存在。作为绝对存在的宇宙本体就不需要时间表达,也不需要时间量度。宇宙本体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谈不上存续不存续,而作为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过程存续性表达和量度的时间,对宇宙本体之无限性是既不能表达什么、也无法量度什么的。

然而,那个“无限的时间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那个“无限的时间流”乃是生生不息物质世界中的生灭交替的无限性的体现,而这个生生不息也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的,根本不能把它看作“时间”的流逝。这个物质世界的背景是宇宙本体,这个物质世界的承载者是宇宙本体而绝不是时间。也正因为作为绝对存在的宇宙本体是无限的,才会有生生不息的物质世界中的生灭交替的无限性。所谓的“无限的时间流”,其实正是宇宙本体的特征显现。只有宇宙本体,才是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永恒背景、永恒的承载者。宇宙本体作为绝对存在是包容一切,无所谓变与不变、流动与静止的。世间万物可以在宇宙本体中变化流动、产生消失。所谓“无限的时间流”,实质上乃是无限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流,而不是在这个物质世界之外另有一个时间流在承载着这个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无限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流总体并没有生灭过程,也不显示时间的特征,承载着这个无限的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本体。

时间作为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需要在比较参照中体现出来,实际上,时间就是一个比值关系。如果没有参照比较,时间本身也就没有了意义,即使就地球自身而言,在地球一天天、一年年的运动变化中,地球自身的各方面的存在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那各方面在一天天、一年年的变化程度就和地球的自转公转有着相应的对应关系。这就是一种参照比较,并有着确实的比值。对人类社会而言,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时间量度的精确度,有的以年、十年、百年乃至万年为单位,有的则以秒、千分之一秒乃至万分之一秒为单位。那么,这个时间的比值关系是什么含义呢?如果我们从事或关注的事物运动变化周期是一天,则意味着地球自转运动了40075.13公里;如果我们从事或关注的事物运动变化周期是1秒钟,那就是地球自转移动了463.833米。就地球作为时间参照的基准而言,时间表达、运动速度、距离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平时的时间比值关系并不要指明地球在转动中移动的距离,而只要用地球自转一周的等距离分割即“时、分、秒”就可以了。

明白了时间是相对比值关系,就可以从道理上明白关于物体运动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的原因了。作为人类时间的参照物,地球的时间是既定的,我们对于时间快慢的比较,有一个惯常的比值,这个比值的实际内容就是地球自转中移动的一定距离相对应于人类活动中事物运动变化的相应程度。如果地球自转一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也刚好是一个周期,以此为标准,如果地球自转一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完成了两个周期,则时间相对变慢了;如果地球自转一周,事物运动变化仅完成了二分之一个周期,则时间相对变快了。也就是说,相对于加快了的事物运动变化速度,时间量度变缓慢了;相对于减缓了的事物运动变化速度,时间量度则加快了。这个原理,对于人类的生命历程特别有意义。例如,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受教育历程为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大学本科四年,共计十六年。但如果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小学仅用四年,初高中仅用五年,大学本科只用三年就完成了全部学历,相比较而言,该学生就为自己增加了四年的有效生命。

所谓时间快慢问题,一般而言,只对人类的生命历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意义。使时间变慢,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延长,关键在于提高我们人类有意义的活动的效率。在地球旋转的单位周期内,我们的生活内容越多,生命历程越丰富,劳动创造效率越高,社会的发展水平提高速度越快,地球的时间量度就相对越慢,也就实际上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周期,延长了我们的寿命。

时间变慢,不在于地球降低旋转速度,而在于以地球为时间基准的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速度的提高。对于无意识、无生命的事物而言,无所谓时间的快慢,即使对于有生命的一般动物而言,也不可能对时间快慢有什么主观追求,对时间的流逝,不过是本能适应而已。只有人才在乎时间的快慢。对于一般庸人而言,时间确实过的飞快,一辈子没有做几件正经事,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对每一个人而言,时间过得快与慢,体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由于时间之于人类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时间的一个显著特征“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似乎只有和人类的存在方式联系起来看才有意义。所谓时间的“一维性”即时间只有“开始、持续存在、终结”这样的单向流逝,或者叫“过去、现在、未来”的单向流逝。这样的单向流逝与人类生命历程的单向流逝是完全一致的。时间的一维性与空间的多维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空间的多维性在于我们无论处于哪一个原点位置,我们都可以向任何方向运动前进,空间提供给我们的想象或联想是球体式的扩展、膨胀,而时间给我们的想象是直线式地向前后两端伸展。而且,时间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存在物才有实际意义。如果时间离开了具体存在物,也就失去了“开始、持续存在、终结”这个时间特征的内在规定性,时间也就不成其为时间了。事实上,当时间量度失去了具体存在物时,时间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而融入到空间之中。那就是时空合一了。

时间的不可逆性在形式上是由时间的单向一维性决定的,更深刻的原因乃是由人类生命历程的不可逆性决定的。人类的生命历程总是从生命的诞生到生长发育到发展成长到衰老枯竭到生命的结束这样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由于时间量度在不可逆的生命历程中具有最本质、最必然的性质,所以生命历程的不可逆性乃是时间不可逆性的本质上的决定因素。其实人类面对生命历程的有限和不可逆性是十分无奈又很不甘心的,然而我们应该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无限的存在着,而在于生命历程或人生的生灭交替中显示出来的生命本真的丰富内涵。

我们再来谈谈零时间和无限速度的问题。零时间和无限速度历来被人们所否定。尤其是无限速度,更是被现代物理学所否定。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物质运动速度极限为光速,而光速仅为每秒30万公里。如果某种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则该物体的时间量度为零。而我认为这个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它即使是正确的,也只限于相对论所涉及或包含的范围,并没有普遍的意义。从宇宙普遍意义思考问题,则宇宙物质运动的最高极限是无限速度,而时间量度的最慢极限应该为零。

我们知道,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在这里,距离有时或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或运动变化的程度,其最高可抽象概括为事物的存续性。我们首先来考察时间为零的问题。我们知道,地球在一刻不停地转动着,地球的时间是不可能为零的。对于地球而言,其运动速度是每秒462.833米。这时候,时间、运动变化和运动速度是3位一体的。而以地球时间为参照的世间万事万物,如果以秒为时间单位的则就是把地球自转周长划分成86400个小段或小格,每小段或小格的距离为463.833米,以此为对照,世间万事万物的任何事物,其运动变化的存续性周期的时间就表达为地球自转移动的小格或小段(以下用小格表示),移动一小格为1秒钟、移动10小格的为10秒钟,移动60小格的为1分钟,以此类推。那么时间为零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地球每秒小格的1条刻度线上就完成了,于是,在地球时间刻度上无法显示具体时间数值。我们知道,在地球时间刻度上计时,在每1秒时间小格上,时间指针必须从小格左边的刻度线移动一小格到右边的刻度线上,这实际上就是地球自转移动了463.833米,如果时间指针仅在左边刻度线没有移动,则时间表达为零。实际上,地球不会停止不动,也就是说地球时间不会为零,而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却完全有可能在对应于地球时间小格的左边刻度线或时间小段的左边端点完成。也就是说,事物发生了运动变化而地球时间却显示这个运动变化的量度为零。从哲学的角度上说,也就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刻(左边的刻度线),事物的变化速度为无限速度、时间量度为零。例如,生命的产生和终结那一刻、宇宙物质由激发状向非激状态转化或反向转化的那一刻。还有的哲学家讲过“虚无”也是事物与事物间的界限,那这个事物与事物的界限所对应的时间也是为零。事实上,时间为零的状态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普遍现象,只是由于人们缺乏这方面的思考与思辨而不去注意它罢了。

在时间为零的变化状态中,那变化速度就是无限速度。我们知道,一般的速度公式为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那么在这儿公式要稍微改变一下:即速度等于变化程度除以时间。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转化的那一刻没有时间量度,也就是说,那一刻的时间量度为零。于是,这个等式的值可以被理解为无穷大。按理讲,当一个分数的分母为零时,该等式为无效。但是,在这里的实际情况是,分数的分母确实为零,即时间量度为零,而分数的分子即事物的变化程度却绝不是零,也绝不是没有意义,而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发生了飞跃,这个变化程度在时间上没有量度,不可量度。对这个时间或者判断为零时间,或者判断为无限小时间。这两个判断无论取哪一种,这个分数的值即速度都应理解为无限速度。这个无限速度从哲学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到处都可以看到无限速度的状况。一言以蔽之,凡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互相转换的那一刻,就是无限速度状况,那是动态的无限速度状况;而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不同过程之间的区别,也是无限速度的状况,那是相对静态的无限速度。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问题,无限速度状态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物理学界公认引力效应的传递速度是无限的。那么,各种场效应呢?如电场效应、磁场效应等的传递速度是否也是无限呢?我想也是无限的。而在光电转换中,当电子转化为光子,光子转化为电子的变化过程,其变化转换的速度也是无限的。事实上,无论在物理世界,化学世界,生命世界,无生命世界;有机界,无机界,它们的种种运动变化过程,生成消失过程,总会有无限速度的变化状态,或者说零时间的变化状态出现,这应该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机械运动范畴只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光电的运动速度不应该成为人类认识速度问题的终结,而只应当是人类认识速度问题的阶段性成果。当人类面临着反物质问题、暗能量问题的时候,光电手段就不灵了,而必须在光电手段的基础上继续朝前走。怎样突破光电手段的局限性,将是科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科学走向未来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基本问题。

上一篇:劳务派遣立法原则探析 下一篇:生态问题的南北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