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讲点感情

时间:2022-09-09 02:41:15

对农民讲点感情

今年春节前后,当外出务工的大军陆续返乡与家人团聚之时,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多次到基层走动:有一次到革命老区红安县走访农家,在一对残疾夫妇家里,他看到床上的被子比较薄,对随行的地方干部说:“给贫困农民送两床被子,不需要多少钱。”另一次到鄂西山区偏远乡村调研,发现当地部分老人视力不好,是患了白内障,还是用柴草做饭熏烤所致?立即责成当地干部调查原因、送医上门。

李鸿忠在媒体上发表长篇文章,以拉家常的“炉边谈话”方式,娓娓道来,与全省的三农干部亲切交心:做三农工作一定要饱含深情,此情就是视人民为父母的“赤子之情”,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一样关心农村空巢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关心农民工和留守妇女,要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关心库区移民。

春节后,湖北省组织了“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简称“三万”活动,集中3个月时间,共组织省市县乡11万多名干部,驻村入户,走遍省内所有2.6万个村、1062万个农户。活动要求做到“全覆盖、增感情”,肩负起“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四项任务。

这条新闻引人关注:大批机关干部走进农村基层,结识农民朋友,研究农村问题,亲身体验弄泥之辛、稼穑之苦,感受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与期盼,进一步明确了三农工作的内涵,强化了重农之识、重农之情、重农之举,真是善莫大焉。

这么大的动静,会不会又是走走形式、摆摆样子?会不会又是蜻蜓点水、轮胎下河?干部是否乐意、群众是否欢迎?开始阶段确实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有的干部骑着自行车、穿着胶鞋下去做入户调查,被农民误会是“推销产品的”,不让进门。这不奇怪,农民许多年难以见到这样的干部了。

这次活动最终收获丰厚,达到了“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目的。各级干部在调研中撰写的“民情日记”汇编,浩如烟海,洋洋大观。有抒发干群情谊的,有描写乡情村貌的,有反映问题困难的,有帮助出谋划策的,有思考改革发展的,篇篇带着田野的芬芳、乡土的浓情,篇篇透着实情、落在实处。许多日记仅读到标题就已感动:《我的三位农民兄弟》《用脚丈量,用心感悟》《心系民,行必正,民必敬》《来时不相识,去时两相亲》《山民心中一条路》、《老伍伯们的心愿》等。

干部的心里亮敞了,群众的心里更亮敞。老百姓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工作队员吃,椅子擦了又擦端给他们坐,把最暖和的被子让给他们盖,把儿子准备结婚的新房、新床让给干部住;有些住在高山上的农民,多年没有见过干部上门,听到消息时激动得夜不能寐,临别时更是拉着干部的手喜极而泣。

两年前,重庆市也曾在全市开展“三进三同”活动,组织几万名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实践锻炼。当时一位干部留下感言:“一周村支书,胜读十年书。” 村里的山路崎岖不平,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他在那条路上整整走了7天;但一想到当地干部群众70天、700天、7000天,甚至一辈子都走那条路,才真正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

“血肉联系”“鱼水关系”这些词,嘴上说了多少遍,纸上写了多少遍,直至提升到“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高度。其实到村里住上几天,与农民拉拉家常,胜过千言万语。农民群众最懂感情,与农民群众最容易建立感情,有了感情、交了朋友,才可能鱼水互融、血肉相联。

“下基层”活动,各地搞得有声有色,似乎还很不够。建议组织干部到建筑工地干一天活儿,就在这个季节;或自己排队买票坐一趟硬座火车,安排在春运期间;或下矿井挖两天煤,随便什么时间。这一切,当做是体验生活、陶冶情操,相信会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

“衣食父母”“民以食为天”之类的话,这些年也讲过许多;千真万确,每个人都是农民“养大的”,多数人祖上也“修过地球”,对农民没有感情就是忘本、忘祖,说啥都是白搭。

到不到基层,到不到群众中去,对群众的感情就是不一样。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能拉近距离;扑下身子走访民情、倾听民意,就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作者系农民日报新闻采访中心主任

上一篇:关于解决“村官”待遇问题的建议 下一篇:大国建设与大船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