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头痛验案举隅

时间:2022-09-08 11:42:28

【前言】辨证论治头痛验案举隅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 食滞头痛 李某,男,21岁。1994年9月13日初诊。食滞中州,胃失和降。头痛如劈,午后尤甚,两目昏瞀,口渴,心烦,腹满,嗳腐浊臭,汗自出,小便短黄,舌苔厚腻,根部稍黄起芒刺,有裂纹,脉实且大。治拟通腑泻热,升清止痛。 处方:厚朴15g,枳实10g,大黄6g(后入),葛根30g,元参15g,麦...

辨证论治头痛验案举隅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0-0038-02

【关键词】头痛;治则;验案;辨证论治

在发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由于病人身体的反应不同或感邪不同,表现的某一局部症状相同或相近但病机不同,从而治法也不相同,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笔者分别以拟通腑泻热,升清止痛;滋阴疏风解表;滋阴平肝;健脾涤痰降逆;疏肝解郁散结等治法治疗头痛,取得满意疗效。验案如下。

1 食滞头痛

李某,男,21岁。1994年9月13日初诊。食滞中州,胃失和降。头痛如劈,午后尤甚,两目昏瞀,口渴,心烦,腹满,嗳腐浊臭,汗自出,小便短黄,舌苔厚腻,根部稍黄起芒刺,有裂纹,脉实且大。治拟通腑泻热,升清止痛。

处方:厚朴15g,枳实10g,大黄6g(后入),葛根30g,元参15g,麦冬15g,生地15g,石膏30克(先煎),2剂,水煎服。

按:本例由饮食积滞胃失和降,浊阴不得下降而反上逆,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乃作,此为“实重头痛”,临床上并不少见。治疗须分清标本主次,既要考虑局部症状,又要顾及全身情况。切勿拘泥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之说,轻率地疏散而变生他证。本例在降泻之后腑气通,浊阴降,清阳得以上升,阴阳调和自无所苦。

2 阴虚外感头痛

刘某,男,37岁。1998年5月6日初诊。素体阴虚,兼受外邪,头痛且晕,偶伴耳鸣,口干咽燥,身热,微恶风寒,腰膝酸软,手足发热汗出,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拟滋阴疏风解表。处方:玉竹15g,白薇10g,桔梗10g,薄荷10g(后入),沙参15g,麦冬10g,山萸10g,蔓荆子10g,10g,竹叶3克,3剂,水煎服。二诊:1988年5月11日。药后身热恶风消失,头痛头晕,口干身乏等症大减,此外邪已去,阴分尚显不足,拟滋阴益肾。处方:熟地20g,山萸15g,牡丹皮10g,山药10g,择泻10g,茯苓10g,枸杞子15g,10g,何首乌15g,阿胶10g(烊化兑服),苁蓉15g,巴戟天10g,5剂,水煎服。

3 阴虚阳亢头痛

程某,男,54岁。1997年6月18日初诊。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头胀痛且晕,伴耳鸣,口干苦,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腰膝酸软无力,舌红,脉细弦。治拟滋阴平肝。

处方:生地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旱莲草15g,元参10g,麦冬15g,白芍15g,石决明30g(打碎先煎)。钩藤15g,15g,牛膝10g,夜交藤15g,枣仁15g,5剂,水煎服。

按:上两例均为头痛且晕,伴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等症,所以治疗均以滋阴为主。但例2兼见身热微恶风寒等表证,治当佐以薄荷、、蔓荆子等疏风之品以祛邪,邪解后宜用地黄丸之类以固疗效。例3除共同证侯外,兼有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症,是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之侯,扰及清窍神明之府则头痛且胀,扰及心神则心烦失眠易怒,治当在滋阴培本的基础上,佐以石决明、钩藤、女贞子、白芍等柔肝平肝之品以治标,切忌用辛散之剂,以防引动内风变生他证。

4 痰湿头痛

张某,女,46岁。1998年7月24日初诊。

脾失健运,痰浊阻遏清阳,头痛且重,常感昏蒙,胸脘满闷,不欲饮食,时泛呕,多痰涎,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略弦。治拟健脾,涤痰降逆。

处方:半夏15g,陈皮15g,天麻10g,茯苓15g,白蔻仁(后入)6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枳壳10g,苍术10g,厚朴10g,藁本10g,白蒺藜15g,生姜三片,3剂,水煎服。

二诊:1998年7月28日。药后头重痛,呕涎等均好转,食欲有增。惟肢乏同前,舌苔后半仍厚腻,脉滑,此痰尚未尽,脾运未复。拟健脾化痰。

处方:陈皮15g,白术15g,半夏10g,茯苓15g,太子参15g,山药10g,薏苡仁10g,白蔻仁6g(后入),胆南星10g,白蒺藜15g,甘草6g,生姜三片,5剂,水煎服。

按:本例为脾失健运,痰浊阻遏经遂,清阳不展,故见头痛且重,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胸脘满闷,不欲饮食,肢体困重。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浊阴不降,聚而上逆故泛呕吐涎,参验其舌苔白腻,脉滑弦,其脾失健运,痰浊为患显而易见。方中半夏合陈皮、茯苓、白蔻仁、生姜健脾化痰,半夏伍白芥子胆南星总涤一身之痰,天麻平肝熄风为治疗头痛眩晕之要药,佐以白蒺藜祛风止痛,枳壳、苍术、川朴燥湿健脾和白芥子、胆南星同用有降逆涤痰之用。药后症状大有改善,仍守原意,以健脾化痰善后。

5 肝郁头痛

宋某女30岁2001年11月8日初诊。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左侧偏头痛牵及眉楞,常伴双颞憋胀,眩晕恶心,自觉咽部有痰不易咯出,彻夜难眠,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脉弦细,治拟疏肝解郁散结。

处方:柴胡10g,半夏15g,厚朴15g,枳壳10g,陈皮10g,牡蛎15g(先煎),白芍15g,苏梗10g,15g,蔓荆子10g,地龙10g,红花6g,5剂,水煎服。

二诊:2001年11月15日。头痛大减,咽部痰核及烦躁感消失,不寐同前,仍遵原意。

处方:陈皮15g, 半夏10g, 厚朴15g, 苏梗15g, 15g, 蔓荆子10g,白芍15g, 茯神15g, 夜交藤15g, 珍珠母30g(先煎),5剂,水煎服。

按:本例患者病程长达4年之久,气机不利,脉络失和,则见头痛憋胀。肝失条达扰及神明则见不寐,烦躁等症。肝郁横犯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与气结于胸膈之上,故自觉咽部有痰,咯吐不出,亦即俗之为“梅核气”,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见恶心等症,凡此均为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所至。故以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白芍柔肝,陈皮、半夏、厚朴、苏梗、牡蛎理气化痰散结,少佐红花、蔓荆子祛风止痛。久病则血瘀,久痛入络,故加入地龙、红花等搜逐之品,以利脉络而止痛,但此类药不宜大量长期服用,以中病即止为度。患者药后症状大有改善,但仍失眠,所以在原治法则的基础上,增入茯神、夜交藤、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以标本兼顾。

上一篇:急诊患者的院前急救 下一篇:做好心理护理,提高妇科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