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品课教学创新

时间:2022-09-08 11:31:07

浅谈中学思品课教学创新

[摘要] “十”报告中,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方针中,进一步提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进一步说明素质教育不但是社会需要,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文关切和理性精神,避免陷入功利化的泥潭。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典型事例和人物的树立,新闻媒体的舆论,政策知识的讲座,教育理论的培训,人才标准的讨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让人们认识到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应该是:在师生关系上要由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转变,正确处理好师生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

“十”报告中,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方针中,进一步提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进一步说明素质教育不但是社会需要,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文关切和理性精神,避免陷入功利化的泥潭。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典型事例和人物的树立,新闻媒体的舆论,政策知识的讲座,教育理论的培训,人才标准的讨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让人们认识到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应该是:在师生关系上要由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转变,正确处理好师生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初中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中把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确定为本课程的四大特性。在实践性中明确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此,我们每一位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就得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积极实施研讨型学习,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实践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思品课的课堂教学中更加高效的实施研讨型的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刻领悟研讨型学习方式的内涵

研讨型学习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目的在于改变单纯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外在知识化为内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二、仔细分析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实施有方

(一)、教学中遭遇的困惑:

1、对教学中实施的价值取向认识不清。

我们在艰难尝试过程中发现:研讨型学习在农村初级中学实施的价值取向还存在一些谬误。

(1)研讨型学习的功能过于狭窄。由于社会的、传统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在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研讨型学习,大部分教师还没有转向,也就是没有从政治教学转向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们往往只注重了其知识获得的功能,而大大忽视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仍然采用灌输式地“教”法,使得研讨型学习的功能难以发挥。尽管引导学生如何去研讨也是研讨型学习的一个应有目标,但脱离实际的研讨,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仅仅将方法抽取出来进行指导,实际上仍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不过传授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毫无意义,这显然与研讨型学习的初衷大相径庭。

(2)研讨型学习的形式过于简单。这种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索、去选择,并且更好的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在我们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囿于传统,限于条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走出课堂,没有走向社会。如一些社会调查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开展研讨型学习的一种最有效方式,但他们却基于种种原因,不能够让孩子们真正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入大自然,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这样有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造成了阻力。

2、教学中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讨型学习,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讨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这无疑是一场学习方式的挑战。它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它要求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合作、去交流、去沟通、去进步。所以当城市中学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投入火热的自主探讨活动中时,我们农村的孩子却仍被禁锢于课堂之中,死气沉沉。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教育存在的一系列社会性偏差问题。

(1)教育资源不足。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生源不断下降,教育经费只能保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而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添置经费难以保证。于是乎,便自然出现这样的局面:城市中小学90%以上是设施齐全,应用广泛,而农村初中即使添置了一些新的设备(如实物投影仪、多媒体),也往往因为投资的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而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开展研讨型学习首先便遭遇到了物质条件的限制。

(2)社会上的偏见。在我曾上过的一节初三政治课上,我曾作过一个关于学生家长学历的调查:在全班35位学生中其父具有大专文凭的仅2位,高中文凭的仅5位,其余则为初中及以下文凭。在这样的文化教育背景下,家长对政治课开展研讨型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明显滞后。他们囿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环境的、自身的原因;禁锢于眼前的、局部的、狭隘的利益,把全部的希望与梦想压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梦想着通过书包来翻身、来摆脱农村的艰苦生活。于是他们唯一要求子女的便是刻苦、刻苦、再刻苦;而彻底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再加上政治测试是开卷进行,何况现在家长们重理科轻思想品德课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什么研讨型学习、什么社会调查、什么综合实践无非都是影响成绩的不良因素。这样的认识明显阻碍了研讨型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开展。

3、师生角色意识转换不到位。

研讨型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水平的提高、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增强,这一切都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新的角色特点。

(1)教师没有真正从施教角色转化为研讨型学习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其原因是:

(a)沉重的升学压力的阻碍。农村孩子仅凭一张试卷定终身,于是中考真正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根绳索紧紧的束缚着教师教育的手脚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各科教师拼命抓升学率的情况下,学校地位不高的思想品德教师更苦,他们必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夹缝中求成绩、求质量。因此,那来旺盛的精力去搞研讨型学习呢?

(b)教师的主观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当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已逐渐引入了研讨型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给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生命力,但这一模式在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一碰即退”。比如:有的教师也想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但无论是学校图书馆还是学生家庭都不具备充足的研讨参考资料,特别是学生家长为孩子搞智力投资的主动性又比较差……教师碰上几次壁后,便自然而然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搞研讨型学习得条件根本就没具备,是搞不出名堂来的。而也有一部分老师则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讨型学习没多大必要;况且一支笔(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也能上好课。又有一部分教师想在课堂上实现这一变革,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设定研讨课题”“布置研讨方式”“开展课后研讨”“课堂交流成果”的研讨流程,但仔细研讨这个过程会发现它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引导者,学生只是在老师预设的情境下,被动的在教师的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中,进入教师早已设好的圈套中。最终,这种研讨课还是变成了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

(c)老师自身科研素质不高也制约了教师角色的转化。在研讨型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独有者,而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它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或“一井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河流”,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所有学习资源的整合,然后把它转化为课堂指导点拨的能力。但目前的农村广大教师因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时间的紧迫,谁愿把这些孩子当实验品去进行试验,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时间远远不够,同时农村中学生都远离城市,信息闭塞,相互的合作交流与探讨活动并不频繁,更缺乏专家的引领与指导,要真正开展科学研讨对我们农村的思想品德老师来说显然是有点难上加难。

(2)孩子们的主体角色意识淡薄致使他们的研讨参与性不高。

在研讨型学习中,学生参与的主动程度更将决定它的成败,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但农村的孩子主体角色意识相当淡薄。具体表现为:(a)中考后考上理想的高中是孩子们唯一的理想与目标,为此,他们学习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报刊新闻,更没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生活实践和学习研讨,他们的视野也就较之城市孩子越来越狭窄,他们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有囿于课本,因为他们离社会、生活太遥远;(b)封闭性的班级教学,注定了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于网络技术、研讨型学习学生的认识相当陌生,对于实践活动他们更是走马观花、丝毫没有感悟。这与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研讨型学习的最终价值取向明显是格格不入的,那么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呢?

(二)加快教育制度改革,尤其是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

自从有教育以来,就产生了评价,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评价的发展,同样,评价的发展又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我国“应试教育”追求的是短期效益,不利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因此国家提出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实行 “素质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育部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实现教育改革。为此,一些省市在初中阶段推行学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相结合的选拔模式即:采用学业测评与考试测评相结合。但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操作性比较差,针对此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自认为应采取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实施这一制度。这样才会使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实出。

(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提高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

“十”报告中,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方针中,进一步提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进一步说明素质教育不但是社会需要,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文关切和理性精神,避免陷入功利化的泥潭。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典型事例和人物的树立,新闻媒体的舆论,政策知识的讲座,教育理论的培训,人才标准的讨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让人们认识到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应该是:在师生关系上要由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转变,正确处理好师生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在学生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并发展其差异性、持续性,使其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在教师观上体现出思想、语言与行动一致性,为人师表,起到对学生的示范诱导作用;在人才观上,要突破狭隘、单一的人才观念,明确人才的多样性、复合性;在课程观上,要彻底放弃学科本位主义,弄清教学的相对性,树立文理一体的整体观;在教学观上,要注重知识,技能与人格思想的共同培养,树立整体观念,突出创新意识,提高整体素质的发展提升。

(2)进一步完善科学评价教育教学的体系。

(a)大力推广学业考试与升学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使初中教育的选拔性考试评价与德育教育与学生个性特长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选拔人才。

(b)学校建立一个专门性组织机构,对教师教育评价与学生评价,进行测评。把重点放在跟踪学生的长远发展,创新成果,和社会德行方面,以评价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学生成长的成败得失。

(3)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研讨型学习的关键。

教师是研讨型学习的践行者,要顺利实施研讨型学习,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良好的师德,率先垂范。在自己的岗位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执教为民、指教为生,为祖国育人。二是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三是拓展老师知识面,提高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四是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教师人格。对待学生友爱、真诚、善良、宽容。解决问题沉稳有度、方法科学、公正。胜不骄,败不馁,坚韧顽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教师的人格和才能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升华。

总之,要使研讨型学习在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以实施与展开,除了需要人们彻底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科学评价教育教学的体系外,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也只有这样,研讨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为我们的孩子架起一道靓丽的彩虹!

上一篇:教师语言:课堂教学之灵魂 下一篇:构建轻松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