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天然气论文

时间:2022-09-08 11:10:46

期货市场天然气论文

1中国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从天然气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可以合理解决天然气的定价问题。通过天然气期货市场定价有以下3个特点。

1.1期货市场发现的价格最接近理想的均衡价格

市场经济是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而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在现实市场中,交易价格是不可能像理论中所描述的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唯一的一个均衡价格,而是分散的、存在差异的,但是当实际交易价格偏离了均衡价格的时候,供求力量会引导价格向均衡价格调整。向均衡价格调整的速度越快,价格发现的效率就越高。由于商品的特性不同、竞争程度不同、市场组织形式不同、交易手段不同等多种原因,不同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类型中,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典型的一种市场结构。其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中有众多的卖方和买方;信息是完整的,买卖双方都能获取相关的所有信息;产品没有任何差别;交易者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在所有市场类型中,只有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在均衡价格上,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为最大,没有任何社会福利的损失,代表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所以说,由完全竞争市场产生的均衡价格,是市场经济发现价格从而配置资源的最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从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来看,期货市场是与之最为相近的。首先,期货市场中汇集了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他们或者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或者出于投机的目的入市进行交易。在发展成熟的期货市场中,大量交易者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交易者不能操纵期货价格。第二,期货市场中交易的对象是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商品的品质等级、交割的时间等均是由交易所事先确定的,因而所有交易者面临的交易对象均是无差异的。第三,期货交易所对参与期货交易的主体没有过多的限制,除了因违规交易被视为“市场禁入者”之外,一般具有一定的资金量就可以入市交易,因此交易者可以自由进出市场。由此可见,期货市场所形成的价格是非常接近均衡价格水平的,因而也是最有效的市场价格。

1.2期货市场可以发现连续的远期价格

期货市场交易标的物是某种商品在未来某时间交割的合约。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在同一时间段会有连续的多个未来月份的合约在交易。在2014年1月27日,同时可以交易买卖的豆油合约包括:201403合约、201405合约、201407合约、201408合约、201409合约、201411合约、201412合约、201501合约(表2)。这些合约的价格在交易日是适时波动变化的。对于同一种物品,我们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得到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预期走势。在2014年的1月27日,我们可以从市场获得豆油价格的连续预期(图1)。1.3在合约到期日(交割日),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收敛趋同由于期货市场的交易特点,决定了期货价格在临近交割日会与现货价格收敛趋同(图2)。对于商品期货来说,两者价差接近合约量商品的持仓成本。如果临近交割日,二者没有收敛趋同,就会产生投机套利空间,期货市场中大量的交易者会采取跨越期货、现货两个市场的套利行为,使二者价格收敛趋同。

2中国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的可行性

有的学者认为,天然气期货市场虽然很重要,但是我国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他们认为,只有在天然气现货市场健康发达、充分市场化的情况下,才能建立期货市场。这种观点,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相符,也与我国的国情不符。建立期货市场的目的是解决现货市场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其在定价和市场流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现货市场的发展提供补充和支持,促进现货市场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2.1我国天然气现货市场参与者已经达到一定数量,进行期货交易的需求潜力巨大

近10年来,我国天然气现货市场发展迅速。2000年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城市燃气、发电、化工和工业燃料分别占12%、14%、38%、36%;2010年分别占30%、20%、18%、32%,城市燃气和发电比例大幅度提高。2010年用气人口为1.88亿人,占总人口的14%;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市和县城天然气用气人口数量约达到2.5亿,约占总人口的18%[2]。参与天然气现货市场的企业数量也逐渐增多。上游供气企业已经不止中石油、中海油这样的国企,也有众多煤层气、煤制气、页岩气等生产企业。下游城市燃气公司、工业用户等企业数量猛增,用天然气作为原料和能源的关联企业数量也急剧增长。据统计,截至2009年,仅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853家,其中大型企业有10家,占1.17%;中型企业110家,占12.90%;小型企业733家,占85.93%。这些参与天然气现货市场的企业,都有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需求,为期货市场提供了交易主体。伴随着前十年中国货币投放(M2)的高速增长,在房地产、理财产品、工艺品收藏、银行存款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金,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后,将为这些富余资金提供新的投资目标,会吸引大量民间资金进入天然气期货市场投资交易,有利于物价稳定。

2.2我国天然气管输和储备系统基本完善,交割条件已经具备

截至2010年底,全国天然气基干管网架构逐步形成。天然气主干管道长度达4×104km,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达到18×108m3,建成3座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总接收能力达到1230×104t/a,基本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供气格局。西北、西南天然气陆路进口战略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已顺利投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呈现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和外资企业为辅多种市场主体共存的局面,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天然气管道(含支线)4.4×104km,新增干线管输能力约1500×108m3/a;新增储气库工作气量约220×108m3,约占201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的9%;城市应急和调峰储气能力达到15×108m3。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线和沿海主干道为大动脉,连接四大进口战略通道、主要生产区、消费区和储气库的全国主干管网,形成多气源供应,多方式调峰,平稳安全的供气格局[2]。由此可见,国家在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入和建设,为天然气期货交割提供了基础条件。

2.3国内期货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管理经验和人才保障

我国期货市场自1990年发展以来,大体经历了初期发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3个阶段,经过近25年的发展改革,期货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2013年,步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各方面成效显著,国内期货品种步入“40时代”。国内期货市场创新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就上市了焦煤、动力煤、石油沥青、铁矿石、鸡蛋、粳稻、纤维板、胶合板8个商品期货品种和国债期货1个金融期货品种,为国内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以来上市期货品种最多的一年,且新品种上市后表现整体较好。至此,国内期货品种增加至40个。2013年11月初,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成功落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推进国际原油期货平台筹建工作,自此,原油期货上市的信号越来越明显。原油期货破题,将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实现“零突破”,相关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与国际市场交易步调一致,2013年以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6个期货品种“夜市”已经开锣。国内市场的黄金白银等期货品种基本可以与国际市场“同步”,一些曾经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交易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可以直接在国内市场交易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国内期货市场的成熟,不但在交易的软硬件上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国内期货市场近25年的发展也为推出天然气期货交易提供了充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保障。

2.4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有望成为东亚天然气定价和交割中心

在国际天然气价格逐渐与油价脱钩,天然气交易向标准化、金融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日本已经先行一步,欲成为亚洲LNG期货市场首个吃螃蟹者。2013年5月,日本政府宣布,将于两年内于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原名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推出亚洲第一份LNG期货合同。如果成功,那么日本将成为亚洲首个LNG期货交易市场。据媒体报道:美国已经与日本达成LNG长期出口协议,LNG贸易将纳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如过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那么日被将在东亚天然气期货市场建设上领先于中国。这将对我国的金融安全、能源安全、和平崛起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在争夺东亚天然气期货市场主导权的竞争中,我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数量优势。众所周知,船运LNG的成本大于管道输送天然气,其数量和稳定性不能与管道相比。而日本几乎不产气,而且目前还不具备建立天然气跨境管道的条件,所以只能通过船运LNG进口,这不能代表东亚天然气市场的主流。而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有条件成为东亚天然气管网交汇中心。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日两国同时推出天然气期货,日本无论在合约标的物、市场参与者数量和交易量上都处于弱势。

3结束语

国际上有美国的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堪萨斯城商品交易所(KCBOT)和英国的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分别于1990、1995和1997年推出了天然气期货[3]。天然气期货合约虽然推出时间较晚,但交易量上升很快,目前是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能源期货品种。天然气这一商品完全具备期货品种的属性,能够推出期货合约,解决现货市场的定价问题。期货市场的独有特性,使天然气的交易方式更加丰富,供求信息更加透明,价格预测更加合理,能增强市场的信心,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供需的平衡。综上所述,我国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应该尽快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发现天然气市场价格,促进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作者:史建勋 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上一篇: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论文 下一篇:天然气物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