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08 09:46:21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疱疹为特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常见的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中,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1。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表现为全年散发及季节性流行的特点2。为更好的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传播模式、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指导防控工作,综述如下。

1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1.1 手足口病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血清型分为肠道病毒71(EV71)、埃可病毒(ECHO)、柯萨奇病毒(CV)A组和B组等,以柯萨奇病毒(CV)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属于小RNA病毒科EV属3。EV71可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是A、B、C型。EV71B型分为B1到B4四个亚型,C型分为C1到C4四个亚型。EV71为多聚蛋白,具有2194个氨基酸,其可水解为3个前体蛋白,分别为P1、P2、P3,P1前体蛋白分为4个外壳蛋白,为VP1到VP4,其抗原决定簇位于VP1到VP34,EV71基因型的变化和易感人群的累积被认为是在某一地区间隙性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5。

1.2 手足口病全球及国内流行情况 新西兰在1957年首次报道了手足口病。Schmidt等在1974年首次从一名患儿的粪便中分离出EV71病毒。澳大利亚墨尔本在1972—1973年发生的一起EV71感染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疫情。保加利亚在1975年报告了750例EV71感染病例,其中导致了44例死亡6。美国在1987年报道EV71感染病例45例,其中有l例死亡,8例瘫痪。2000年新加坡和1999年澳大利亚也发生了3790例EV71感染所导致的手足口病病例暴发。Bible等将全球1970—2000年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分为3个阶段,每10年为—个阶段。越南胡志明市2005年发生手764例手足口病暴发,其中EV71感染所导致的为173例。

我国上海市在1981年首次报道了手足口病。北京市在1983年出现了62例手足口病,后经证实为CoxAl6引起,同年5—10月天津市发生了7000多例由CoxAl6引起手足口病7。1998年深圳地区从手足口病患儿标本中分离出2株Ev71毒株。山东省招远市2000年发生手足口病病例2026例,死亡4例8。山东省泰安市2003年发生了以手足口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病毒疫情,后经病毒分离以ECH019和EV71为主,其中62.9%为ECH019,9.68%为EV71。安徽省阜阳市2008年发生6882例手足口病,死亡23例。

2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2.1 地区分布 在温带地区,其肠道病毒的流行一般在夏秋季节出现,而在热带地区肠道病毒的感染流行季节性不是很明显,其在各个季节的感染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7。我国台湾地区在1998年爆发的EV71疫情中,病例分布的第一个高峰在整个台湾地区都存在,病例分布的第二个高峰则主要在台南地区,而重症病例的病死率在台中地区最高,大陆地区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各地均有病例发生。由此可见一个地区是否有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病例的严重程度、病死率,可能有当地的气候条件、易感人群的积累、地理位置及流行毒株等因素有关9。

2.2 时间分布 手足口病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存在季节性变化,受发病地区地理气候影响。中国台湾及日本的手足口病流行资料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隔1—2年大规模爆发,连续两年高发的规律,可能与易感人群累积有关。日本2007年手足口病发病表明,第31周为手足口病发病的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为第36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手足口病时间分布表明5—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的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为10—11月10。

2.3 人群分布 手足口病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病11,以5岁以下为主,男童高于女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手足口病的病死率及发病率逐渐下降。但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重症和死亡的概率较高。1998年—2005年我国台湾地区研究表明,4岁及以下儿童出现重症病例机率比较高。有报道显示,同一病例存在复况,是否与重新感染不同的病毒株有关尚不清楚。

3 手足口病的传播

3.1 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和患者都是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感染后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前驱症状,多数突发起病。感染者在发病前数天在粪便和咽部都可以检出病毒12,发病后7天内传染性最强。研究表明感染后2周内可在咽部检出病毒,第11周在粪便中仍能检出病毒。Chang等对EV71感染所导致的183例手足口病患儿研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占6%,无并发症感染者占73%,21%感染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或心肺衰竭在内的合并症。

3.2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是否经食物或水传播尚不清楚。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及其污染的生活用品及器具等均可传播13。Chang14等研究发现,EV71家庭接触传染率为52%,儿童家庭接触者中EV71分离率明显高于成年接触者的分离率,说明儿童患者传播病毒的能力比成年患者高。长期病毒的排出、高病毒载量、密切的家庭接触可能是儿童间家庭传播率高的主要原因,他还认为EV71在咽拭子标本(93%)的分离率明显高于直肠拭子和粪便标本(30%),提示在EV71传播中口—口传播或飞沫传播也许比粪—口传播更重要。

3.3 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15。感染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研究表明,EV71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儿童6月龄至1岁、1—2岁、2—3岁、3—6岁、6岁及以上分别为4%、4%、22%、36%、53%—67%,其中6月龄至3岁严重病例及死亡率分别为69%和86%,其中6—11月龄的死亡率最高。这说明EV71血清抗体阳性率与肠道病毒相关的严重病例发生率及死亡率呈负相关,也说明了为什么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

4 控制措施

EV71引起暴发流行与病毒变异或重组、家庭内传播的病毒载量高于普通人群、易感人群的累积和个体遗传的易感性、医生对此病的认识都可能是相关因素5,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非常重要。患者应及时就医,采取居家或住院隔离方式进行治疗,隔离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幼托机构每日进行晨检,发现疑似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及时消毒16。

加强健康教育,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指导和教育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17,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常通风、晒衣被,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目前预防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多个疫苗研究机构手足口病疫苗研究顺利,有的已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不久即可上市,将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武器。

5 小 结

手足口病的流行和暴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在2008年已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其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流行过程中EV71的基因型在不断变化,而EV71病毒毒株的引入或重组、变异,会影响手足口病流行的严重程度和规模。所以要进一步研究肠道病毒在流行中的动态变化,研制有效疫苗,对手足口病进行有效地防治,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吉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04):81—83.

[2] 王小燕,邓慧玲,符佳.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01):15—16.

[3] 王福春.手足口病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15):23—24.

[4] 陈伟雄.手足口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预防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19):34—35.

[5] Lin T,Twu S,Ho M,et al.Enterovirus 71 outbruaks,Taiwan:occurrencn and recognition.Emerg Infect Dis,2003,9(3):291—293.

[6] 占华剑,柯昌文.全球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华南预防医学, 2011(05):40—44.

[7] 谭丽兰,胡新菊,李春燕.179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江西医药,2011(03):65—66.

上一篇:正确理解宫颈病变及其筛查的意义 下一篇:血透机的常见故障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