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08 09:45:37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的有效性

摘 要:与初中相比,高中化学在难度及内容上要求学生应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探究性教学能促使课堂效率优化。从情境创设、巧设问题、鼓励猜想、开展探究和自主实验等角度,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自主、合作地学习与探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性教学 课堂教学

在如今教学中,教师已逐渐转向“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收到了显著效果,并被众多教师认可和应用。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激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想与探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情境创设,构建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

探究行为是一种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教师独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应建立在学科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和特点的基础上,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探究情境。教师课前先用脱脂棉将一小块金属钠固体包裹起来,上课时,把用脱脂棉包裹好的金属钠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并不告诉学生里面是什么。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当我把这一小团脱脂棉放入水里后,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请大家仔细看。”教师说完后,就将其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这时,学生发现脱脂棉竟燃烧了起来。学生都感到很好奇:为什么脱脂棉都在水里了,还能燃烧呢?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燃起。这时,教师告诉学生:“里面包裹的其实是一种金属――钠。”学生被教师设置的情境所吸引,并且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能主动地探索问题,他们都想知道这种物质到底有怎样奇特的性质。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探究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学习。

二、巧设问题,激发探究的好奇心

教师的发问既能引导学生思考,也能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教师的问题设置和提出必须更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入。

例如,在教“化学反应速率”内容时,为了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问题。师:“在实验中,我们会利用很多实验装置,而要想完美地完成实验,就必须保证实验装置有良好的气密性,那你怎样才能知道你所使用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呢?如我们学过的硫酸与锌粒的实验装置。在观察反应速率时,你又是如何判定某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呢?”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问题激活了,都能主动地探索问题。这时,学生开始探究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有的学生选择了锌和稀硫酸的反应实验,边研究、边操作、边探索;有的学生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观察在产生氢气时,气泡产生的速率,进而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教师的这一探究性问题激发出来,能够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与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探究意识,能够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学习与猜想的关系尤为密切,化学学科的很多发现都离不开大胆猜想和细心求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力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对自己的猜想加以验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

例如,在教“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将“因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先让学生猜想,以猜想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通常情况下影响某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生1:我们学习生物时知道,催化剂对一些反应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猜想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影响因素。

师:你的猜想好像很有道理,但催化剂对其反应速率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生2:我猜想可能有促进作用。

生3:我猜想可能有抑制作用。

此时,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出现了,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对催化剂的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索问题之中。

案例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进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以来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合作探究活动将课堂转交给真正的主体――学生,这是目前所倡导的课堂真学理念的有益实践,符合“以生为本”的要求。

例如,在教“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内容时,教师不再为学生“灌输”,而选用了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将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同学们,你们可以自由结组、共同合作,探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是如何对煤进行综合利用的?”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学生能够主动地自由结组,小组成员能够积极查阅材料及相关资料,有的学生还与教师进行了交流。学生在探究中相互交换意见,共同进步。以下为某一小组的探究活动:

生1:如果煤直接作为燃料燃烧,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也是对煤的一种浪费,我认为我们要从其他方面来探究煤的应用。

生2: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煤的干馏、气化、液化知识,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探究的切入点。煤经过气化可以使很多物质转化成可燃性物质,如:

C(s)+H2O=CO(g)+H2(g) CO(g)+3H4(g)+H2O(l)

生3:我认为煤液化后,可以形成液体燃料,如:

C(s)+H2O=CO(g)+H2(g) CO+2H2=CH3OH(甲醇)

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各抒己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可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能够推动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开展自主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的开展,而许多化学理论都是由实验探究而得出的。所以,化学教学常常伴随着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将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使学生感悟化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氨、硝酸、硫酸”内容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了喷泉实验。学生对喷泉实验充满了好奇,都想亲自操作这个实验。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个实验,以此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到这种气体能够溶于水,这是形成喷泉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尝试、改进,最后得出实验操作的关键点:气体必须充满烧瓶,且烧瓶必须干燥,整个装置不得漏气。学生在探索中别出心裁:有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喷泉更好看,在其中加入了酚酞溶液,使之出现红色喷泉;有的学生在探索完喷泉实验后,又继续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气体也可以形成喷泉实验?”

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创造的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由此可见,自主实验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

目前,探究学习的必要性已被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所认可。实践中有哪些相对成熟且有效的做法;存在哪些更利于教学操作的反思;如何引导学生;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等问题,依然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研究与思索。

参考文献:

[1]向丽霞.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2]赵兴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探究的误区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31).

[3]林景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7(9).

上一篇:济宁市近三年中考物理试题评析及教学建议 下一篇:浅谈photoshop中的颜色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