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参用地生态效益分析

时间:2022-09-08 08:05:58

园参用地生态效益分析

摘要:生态效益是衡量一地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的直接指标。高生态效益意味着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集安市园参产业为当地支柱产业,园参带来的高经济效益背后,生态环境的变化引人深思。本文以集安市-园参用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园参面积变化的基础上,从涵养水源、固定土壤、保土养肥等方面研究园参用地的生态效益。通过分析发现园参用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生态效益值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从而为人参用地布局及参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园参;集安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集安市园参用地变化分析

从集安市园参面积的变化趋势看,园参面积在不断减少。1997年园参面积为1391.19hm2,2013年末为765.39hm2。

根据集安市地貌气候特点,将集安市园参用地划分为老岭以南、老岭以北和鸭绿江沿岸三个区域作为效益分析的地域单元。

岭北园参面积从1997年至2000年持续攀升,2000年达到最大值1134.82hm2,2000年后均低于1000hm2。岭南园参面积较为稳定,变化相对较小。鸭绿江沿岸园参面积自1997年71.83hm2降至2000年的62.04hm2,2005年至今,无园参种植。

二、园参用地生态效益

本文对涵养水源、固定土壤和保土养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选用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等效益物替代和货币置换法进行“产品”的转换和量纲统一(以货币为准)。园参的种植方式是毁林栽参、参后还林,毁林后土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且还林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削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

1.研究方法

(1)水源涵养效益

园参的种植多为毁林栽参,园参地的水源涵养效益当于无林地的效益。这部分效益的指标量化一般采用“等效益物替代法”,计算公式为:

(1)

式中:V1―园参用地水源涵养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Si―第i种森林类型面积(hm2);

Hi―第i种森林类型拦洪能力(m3/hm2);

H0―天然林地拦洪能力(m3/ hm2);

n―森林类型个数;

b―拦蓄1m3洪水的水库、堤坝修建费(元);

β―效益与投入比值。

(2)固定土壤效益

固定土壤效益经济评价值采用影子工程法,用泥沙淤积损失作为衡量园参地经济损失的指标。最终淤积处的损失可用河流、水库等因泥沙淤积清淤费用计量。

Vg=K・S・G・d (2)

式中Vg―园参用地固定土壤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K―清淤费用(元/t);

S―园参毁林面积(hm2);

G―进人河道或水库泥沙占总泥沙流失量比值(%);

d―天然林比园参地减少的年侵蚀量(t/hm2)。

挖取或拦截1t泥沙的平均费用为1.5元,即K=1.5元/t[76]。依据舒尔茨(1983)的研究,进人河道径流中的固体物质约为泥沙流失量的1/2,故取G=0.5[77]。

园参用地生境相当于无林地,S取园参历年水土流失面积。相应地,d值取天然林比无林地减少的年侵蚀量(36.85-0t/hm2))。

(3)保土养肥效益

园参的保肥效益(氮、磷、钾)可用弥补养分流失所需肥料价格计量。此处仅计算主要养分氮、磷的变化量,并将土壤中纯N,P量分别换算成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之量,计算公式为

(3)

式中: V1―园参地保土养肥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d―天然林比园参地减少的年侵蚀量(t/hm2);

S―园参毁林面积(hm2);

P1i―园参土壤比天然林地土壤氮、磷的减少量(%);

P2i―纯氮、磷折算成化肥的比例,79/14,506/162;

P3i―化肥在当地的销售价(元/t)。

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两种化肥的平均售价为386元/t和365元/t。测定园参用地土壤和对照样地土壤中氮、磷含量。

2.园参用地生态效益分析

集安市园参种植历史久,计算1997-2013年间园参的生态效益,绘制园参生态效益走势图。

园参用地的涵养水源、固定土壤以及保土养肥效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集安市园参生态效益指标也从1997年的74698003.99减至2013年的64439934.54。

三、结论

集安市园参产业为支柱产业,本文以集安市-园参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1997-2013年园参用地变化,从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等方面对参业用地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计算和时空变化分析,分析可知,集安市园参用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生态效益值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和国情、省情,提出较合理的补偿值及补偿渠道和方式,从而为集安市园参用地的合理布局及参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兰仰金,韦素琼.福州市城镇用地经济效益分析[J].福建地理,2003,02.

[2]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3]王泰.小城镇生态性评价指标研究[D].重庆大学,2004.

上一篇:关于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政策探讨 下一篇:土地估价原则对各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