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政策探讨

时间:2022-09-29 10:38:41

关于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政策探讨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改革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的一个重大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通过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政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一)能够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农民只能出售初级产品。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户和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个体农户生产规模小,主体分散,信息不灵,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压力。而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增强了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从而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三)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够实现机械化,并与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这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四)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参与到农业经营中,增加就业,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已进入标准化、品牌化阶段。而我国农产品实行小规模分散经营,形不成稳定的质量和供货能力,产生不了知名品牌,很难参与国际竞争。要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营销能力,需要由龙头企业牵头,把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紧密联合起来,并加大广告宣传策划,这样才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这一目标尽快实现。

三、目前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汇总

(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1.直接资金投入和财政补贴方面

设立了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并且逐步增加。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并增加资金规模;在小麦、大豆等粮食优势产区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2.税收管理方面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所得税。为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精加工的增值税政策进行改革。对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所产生的有关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

3.金融信贷方面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 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二)提倡开展区域经营,发展特色产业

当某一地区众多家庭农场依据资源和生产传统集中对某一产品进行持续开发,便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适应地域优势和市场化的要求,以布局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为方向,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品。农产品市场和加工布局、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检验等服务体系的建设,都要着眼和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理权益。

(三)要建立多种市场服务体系

1.生产服务体系

(1)农业生产资料管理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要保证货源充足、质量达标、价格基本稳定。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2)耕地保护体系

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进一步推广测土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设立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

2.流通环节服务体系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务,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信息服务体系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快改革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农业信息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立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进一步建立起强大的信息服务体系。

(四)加强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作用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和改革的精神。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加强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实验研究,建设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补贴规模。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四、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可以通过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为此,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增加直接资金投入,扩大财政补贴规模,加大税收减免力度,扩大信贷规模和保险力度等。注重开展区域经营,发展特色产业。以布局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为方向,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品。建立并完善多种市场服务体系。从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市场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作用,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人才基础。

上一篇:浅谈翻车机在武汉乙烯的应用 下一篇:园参用地生态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