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是对内对外的一件大事等

时间:2022-09-08 07:22:09

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是对内对外的一件大事等

许多人以为汇率问题就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关系。其实,汇率形成也涉及到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目前是央行用基础货币加部分对冲来购汇,进来1美元就要付出过去的8元多、现在不到7元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是所谓高能货币,投进了市场还要来回转的,所以外汇进中国越多,不管是顺差、外资直接投资,还是所谓热钱,人民币币值的内在稳定就越面临冲击。如果把汇率目标与货币目标混在一起处理,很容易顾此失彼。

为了汇率目标牺牲货币币值稳定,是因小失大。因为人民币本身的币值稳定,涉及到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涉及到收入分配的公正,还有人民币长远的国际地位。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是对内对外的第一件大事。如果人民币的币值不稳定,就没有将来的机会。在法定货币体制下,要把人民币托付给央行好好打理。央行的目标太多,哪个也招呼不好的。还是坚持《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而“汇率稳定”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要是美元响当当的,人民币缺乏自我约束,那么把人民币挂在美元身上,它稳定你也稳定,汇率当然也稳定。问题是这不是当今的现实。现在的现实是美元币值极不稳定。货币不稳定,哪来汇率的稳定,除非你让人民币也和美元一样靠不住。所以,不是我们要不要汇率稳定,而是当下实在没有汇率稳定的条件。明明靠不住的挂钩,非要挂,结果顶多只有名义汇率的稳定,而真实汇率最后还是无法稳定。

出路就是把汇率和货币恰当分开来处理。讲到底,汇率是由买卖行为决定的,而不是靠喊话、叫骂、威胁、辩论、政治压力等决定的。具体讲,无论谁,凡赞成人民币不升值的,就一起出手买美元,横竖多用人民币买美元,人民币就一定不能升值。反过来,不论是谁,凡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如部分美国议员和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根本用不着大叫大嚷的,你出手用美元买人民币,人民币不就升了吗?当然,人家可能买不到足够的人民币,那我们的金融业就要把服务做上门。

这就是说,用买卖行为来表达真实的意图,也为目标的达成,支付真实的代价。现在汇率问题吵得天翻地覆,在我看来,就是自己要的让别人出价。那还不是行为歪曲?

在这里,谁都可以买或卖,包括政府也可以为自己的汇率目标入场买卖。但是,唯独央行不参加购汇游戏,因为央行手里的购买力,就是基础货币,就是本币的币值。央行买多了,币值不稳定,乱象四起,最后还要付出本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代价。央行就管一件事:本币币值的稳定。

贸易赤字更值得警觉

郭 凯

中国事隔六年之后,三月份再次出现贸易逆差。不同的人对此解读自有不同,难得的是从商务部,到各学者,到各投行,都众口一词的认为,这种赤字只是暂时的,很少有大家的观点这么和谐。对此,我没有什么不同看法。我这里想说的是,中国的进口有点吓人。

正如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国春节之后的那个月的顺差一般都较小,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三月份出现顺差的低位,很大一部分可能只是由于进出口的周期性导致的――今年二月份中国的出口企业很多都放假了(今年的春节尤其晚),生产也停了,三月份的出口自然会小一点。而很多进口,特别是大宗商品的进口,不存在这样的周期性。

但今年三月的逆差,恐怕不止是季节性因素这么简单。请注意一个简单的事实,三月份用美元衡量的进口,创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月度纪录――中国从来没有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进口那么多的东西。中国前一个进口高峰位于2008年的2季度附近,那个时候油价超过100美元一桶,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处于高位,全球经济正处于危机前的最后狂欢阶段,那个时候全球经济最热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遏制通货膨胀。而今年三月的进口,在进口价格不如2008年2季度的水平的,情况下,中国的月度进口继去年12月之后,再度超越了危机前的高点。

而且,这一进口的大幅度恢复,很难说完全是因为出口的恢复引发的(比如说,加工贸易)。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出口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高点,相对于进口的恢复,出口的恢复还显得相对温和(尽管从绝对水平说,恢复的态势也很迅猛),即使考虑进了滞后效应结论仍然类似。其二,你看中国进口增长在什么地方,很大一块是铁矿石,油,机械设备,汽车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恐怕不是用来加工后出口的,而是供国内使用的。

所以说,强劲的进口,在相当程度上,是强劲的国内需求的反映。内需强劲,难道不是好事,为什么会有点吓人?因为,我有点开始担心这背后所意味着的投资狂潮――没看到中国进口的东西中,去掉用于出口加工的,剩下的主要都是投资品吗?

中国经济向来有“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咒语,从某种程度说,现在的“乱”本不应该算太出人意料,10万亿的新增贷款,怎么说也有一大块会按照中国速度,也就是一眨眼的速度,变成钢筋混凝土。你今年不追加7.5万亿的新增贷款,那些凝固了一半的混凝土就会被浪费;你今年追加了7.5万亿,在短期,你会把经济推向过热的边缘,在长期那些建成了的钢筋混凝土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变成新的产能,从而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3月的进口狂潮,恐怕正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乱”的一个侧面。而在“乱”和“死”之间的那条路,则恐怕会是又细又窄。

2010年,越看越有点像2007或者2008,如果政策收紧得不及时,出口再在未来几个月恢复较好。中国经济今年增长11%甚至12%都不是没有可能,那中国就有可能出现2007年时的情形――高增长和一些瓶颈引起的通胀,比如说粮食,大宗商品或者煤电,谁知道呢。而如果政策出手太重,出现2008年的那种急速冷却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曾经更担心可能会出现2008年的情形,但三月的进口数字让我觉得,2007重现的几率已经不小于2008年,而政府稍后可能施以的重手也许要到四季度或者明年才能真正显现出杀伤力。

有不少人也许在为贸易赤字而欢呼,而我则觉得,这种“反常”的事情,是更值得警觉的。

无需担心中国“高”债务问题

王 庆

尽管政府债务――包括那些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引致的债务――在危机之后出现了快速增长,但分析考察政府整体的资产负债表、地方政府的现金流以及针对不同经济增长速度情景下进行压力测试,均显示中国财政的可持续性并没有受到威胁,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中国政府拥有雄厚的资产时,更是如此。以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并且不会造成系绕性风险。尽管如此,我们仍期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能够有序解决。

高债务威胁没有看上去严重

考虑到或有债务因素,我们估计中国政府债务在2009年底可能高达16.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51%。在中国,除由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发生的债务,还有两类主要的或有:一是商业银

上一篇:浅谈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下一篇:地理“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