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是教师独挑的担子

时间:2022-09-08 07:04:16

课堂不是教师独挑的担子

(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中心学校)

课堂上谁自主?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者大多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然而,仅有教师的自主,是不是就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呢?需不需要W生的自主?《自主课堂》的作者认为,要形成自主课堂,造就一个自主自律的学习者,就必须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而教师只有承认并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积极的、自主的学习环境――自主课堂。

一、课堂本来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学习活动?有没有信心去学习?这都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动机需求。我认为,“教师要想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必须先竭尽全力去满足学生‘情绪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课堂上,学生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无知”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迫于家长、老师以及考试的压力,会对自己的“无知”越来越难以启齿。由于缺乏安全感,他们要么逃避学习,要么寻找借口,要么通过“小动作”引起他人注意,以期获得另外一种满足。因此,教师需要创造能够保障学生情绪安全感的课堂环境,让他们认识到:在课堂上,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或错误不是丢人现眼的事――课堂本来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课堂气氛就会和谐、融洽,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的课堂氛围就会形成,自主学习才能开展起来。为此,教师要示范“勇于冒险”的做法,撕下全知全能的面具,轻松自如地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到,无论自己回答得怎样,只要经过了认真思考,回答就是“安全的”,自己就能体面地坐下来。教师尤其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就肯定表扬;对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问题”的学生,就加以批评或嘲笑。

善于关心学生的教师在教学上会更有成效。教师可以用友好的问候、微笑、写便条、聊聊天、拍拍肩膀、摸摸小脑瓜、直呼学生名字等方式,让他们天天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让他们明白老师是他们永远的支持者!

二、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对于他们成长的价值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虽然不厌其烦地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可是学生依然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是学生厌学吗?还是教师的教学毫无生趣?

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情趣、有意义、有收获的。教师在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对于他们生命成长的价值。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及其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什么样的课堂才称得上生动有趣呢?下面这些策略是我的一点思考和尝试: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文化”,如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学生间的时尚话题、玩笑等;设法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设置“四两拨千斤”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设置生活场景”“在做中学”等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根据学生的兴趣重新编排课文顺序,对课文进行适当取舍。

三、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伙伴

要想让学生自主投入学习,教师不仅要努力使教学内容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目前,不少学校采取公布考试分数和等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实际上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树立信

心呢?

一些教师只关心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解程度的检查。即便是检查,也常常侧重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无暇顾及那些反应慢的学生,以致后者更加落后。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学生对课程的“完全理解”作为教学目标,必要时,完全可以缩减课程容量和减缓教学进度。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势(学生用手指朝前或朝后表示是否理解)、不计分的小测试、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等多种方式,积极地、持续不断地检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程度。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学习任务,鼓励他们设置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一步步地朝这个目标迈进。大量的“小成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持久的自信和勇气,最终使他们有信心、有实力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

四、课堂管理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学生到底有没有约束自己课堂行为的能力?回答是肯定的。审视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通常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教师身兼警察、法官和陪审员三重角色,这样的角色会让学生感到沮丧,进而感到学习索然无味。第二,教师虽然多次阻止学生的违规行为,但并没有教会学生今后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因而是治标不治本

的。第三,有些教师认为惩罚违规学生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改正错误,然而结果往往相反:受到惩罚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还可能出现抵触、报复的心理,甚至放弃学习。为此我们反思:课堂管理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吗?

培养学生的自主和自律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和学生自身所应担负的责任,这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达成共识。如果将其仅仅理解为教师一方的责任,那么实践起来恐怕就举步维艰了。

上一篇:关于思想品德教学课型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