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景中的“快乐”

时间:2022-09-08 05:42:16

紧随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五届国际戏剧季――“华彩欧罗巴”之后,音乐剧《蝴蝶》、话剧《青蛇》等剧的接连上演又让剧院舞美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作为国话的绘景师,我有幸参与了这几个剧目的绘制工作。

中澳合作剧目《蝴蝶》的设计师理查德杰尼奥尼(Richard Jeziorny)是个谦逊随和、活泼开朗的老头。在该剧的舞美制作过程中,他问我们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Are you happy while painting?”(你在绘制时快乐吗?)起初,我还以为他这么问是出于客套,然而经过与其长时间接触,我对他的话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绘景不同于一般的绘画。绘景首先要为剧目服务,它所描绘的对象是剧中的场景、环境。绘景需要对所描绘对象进行概括、提炼,以貌取神,使舞台的呈现恰到好处。而不能像绘画那样紧随画家的意念去追求主观创造的美,所以对于绘制者来说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与国内传统的、重视绘画基本技法的绘景方式不同,由于地域、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国外的绘景提倡情感和气度的意象表达,更加注重人的灵性和睿智的发挥,讲究突出人的个性,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人在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偏重开放的思想观念,不断激发绘制者的灵感。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随心所欲”的“放开画”。

就我的体会来说,这种绘景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得意忘形”:“得意”就是要得意识、得意象;“忘形”就是要忘概念、忘刻板,抛弃愚笨的呆形和拘法的滞状。如此,绘制者就不必因某个“不像”的形状而烦恼,也不会因反复调试某一块“不准”的色彩而沮丧,更不会因“多余”的涂改而纠结,做到因势利导。从而得以充分享受变化着的画面带来的新鲜感,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灵感不断涌现所产生的兴奋感。这一“得意忘形”、无拘无束的绘景方法,我称之为“快乐绘景法”。

“快乐”绘景就是利用其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随时激发绘景师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给绘制者带来愉悦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自身的感悟加入到绘制当中,从而达到理想的绘制效果,提高绘制效率。纵观近期接连上演的《笑面人》《大宅门》《蝴蝶》《青蛇》等,在舞美绘景制作中均体现了“快乐绘景法”的特质与优点。

“快乐”的绘景其实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只有具备了“快乐”的意识和态度,才能找到“快乐”绘制的方式和方法。“快乐”的绘制启发我们在造型上大胆地舍弃了细节的刻画。由于其独特地融合了干、湿、枯、破等丰富多样的笔法,绘景师在用笔上更加狂放自如,水色痛快淋漓,画面丰富,逸趣横生,极富韵味;干湿浓淡恰到好处,没有闲滞刻板之笔,实中有虚、虚中带实,从而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为了达到最佳绘制效果和提高效率,“快乐”绘制的“不择手段”,唯我所用,没有固定的模式所寻,有的只是自由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蝴蝶》剧里,场景中的人身蝶形象的绘制上,要求正投光时只显示蝶形的一部分,而背投光时却能显示出人身蝶形象的全貌,并且还要使其具有半逆半透的效果。为了表现虚实相映、刚柔相济的蝴蝶形象,“快乐”绘制的独到功效得以充分体现,湿画法的通透、柔美和不确定性辅以干画法用笔的粗矿、洒脱和可控性,让这一幕场景得以神形兼备。

在中法合作剧目《笑面人》中大海画幕的绘制上,为了表现海的大浪滔天、汹涌澎湃的气势,我们不拘常理以扫地的笤帚为画笔,混用干、湿、淋、泼、破、扫等笔法,力求使画面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说,“快乐”绘制只适用于那些抽象的、写意的场景。然而在表现老北京旧风貌的话剧《大宅门》的场景绘制中,我们正是运用了此种方法并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好评。

其实“快乐”绘景并非不讲究造型、素描和色彩。它只是不拘泥于形、色等细小的变化,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感觉、一种神似。它是在“作”画,而不是在“画”画。一字之差,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作,凸显的是自由创作,是自然随意;画,彰显的是拘谨刻画,是人工刻意。少了太多人工味的这种随意的作画方法更具有自然丰富之美。

“快乐”绘景更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胡来。恰恰相反,它要求组织绘制者具有良好的大局观,以及把握场景整体基调的能力。由于大部分场景的绘制并非由一人所为,每一个绘景师的能力及绘制手法不同,表现出的形式也各异。协调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就成为绘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要协调利用好个体间的差异,最终把握住整体效果。

“快乐”绘制的“快乐”并非字面上简单的愉悦之意。只有亲身体验过它的绘制过程,才能体会到其深刻的内涵。这样就不难理解,理查德杰尼奥尼(Richard Jeziorny)的:“Are you happy while painting?”(你在绘画时快乐吗?)的含义了。

上一篇:论舞蹈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途径及普... 下一篇:浅述砖幕墙施工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