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9-08 03:47:29

关于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来,媒体融合成为学界和业界热议的话题,作为公众喜爱的天气预报服务如何与时俱进,通过媒体融合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天气生活服务成为摆在气象服务行业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我国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天气预报;全媒体;互联网产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03

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随即《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央以这样高规格的规范文件就媒体问题给出指导意见是过去三十年所少见的,媒体融合到底要怎么做?作为垂直类信息服务的气象服务行业如何把握媒体融合的政策红利和市场机会?笔者就此问题在对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1 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以跨媒体融合的实验陆续在国内外一些媒体开展,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主要做法有:

1.1 优化采编流程,整合采编资源,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

英美的主要媒体BBC、《每日电讯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等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全媒体的运作,比较一致的做法都是整合采编资源,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像BBC就是把以前独立的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运营平台整合成一个世界最先进的跨平台多媒体新闻中心,将其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一套人马、一个平台生产出多样态的传播产品,这套人马是全媒体编辑、记者,这个平台是全媒体发播,而不是目前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现行的多套人马兵分多路抢占“地盘”。

在国内,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是国内最早实施全媒体战略的新闻单位之一,早在2008年,他们就在内部组建起全媒体新闻中心,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凤凰集团也已建立全媒体运行平台。

图1 图2

1.2 打破独立办公室模式,建立全媒体办公的大平台模式

从办公模式来看,各全媒体运作媒体都打破了传统的独立办公室模式,建立了开放的大办公平台,不同渠道的媒体编辑在一个办公平台办公,大大节约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图3 半岛电视台新闻中心 图4 英国每日邮报新闻办公区

1.3 推出移动端应用产品

为了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们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APP产品,将传统渠道的内容物理转移至移动端,但是大部分媒体的APP产品都难言成功,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传统媒体的APP大都对用户行为缺乏研究,很不尊重用户习惯。移动用户的阅读高峰多在晚上10点到凌晨1点之间,在这最宝贵的黄金时间,许多传统媒体的APP却不再有内容更新,因为这不是传统媒体的上班时间。

2 关于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话题,行业内讨论最多的是融合什么和怎么融合两个问题。从欧美新闻界以及国内媒体的实际做法看,媒介融合应该专指跨媒体运作,特别是多媒体采编工作的合并兼容,主要包括媒体科技融合、媒体组织融合、媒体所有权融合、媒体战术融合、媒体结构融合、采访技能融合、叙事形式融合等。

目前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电视、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三个自有服务渠道,它们分别是中国气象频道电视频道、中国天气网网站和中国天气通APP,从资源优势上来说,中国气象频道的优势是视频,中国天气网的优势是图文,中国天气通的优势是渠道。

未来争夺气象服务用户的主战场是移动端,因此重点发展气象服务移动业务也是大势所趋,而移动端的优势是渠道,要在移动端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还得靠内容和服务,图文和视频是内容的主体,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视频将成为主流应用,从这点上来说,气象服务媒体融合的落脚点应在于以中国气象频道和中国天气网的内容建设支撑中国天气通等移动端的内容服务,同时以中国天气通等移动端的用户优势带动网站和电视的发展,在融合中形成新的竞争力。具体的融合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转变观念是融合发展的前提

2.1.1 将以需求引领服务的口号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全媒体产品设计及研发。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高举需求引领服务的口号,但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依然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图文预报服务上,很多服务产品都专业性过强,可读性差,简单的图文预报服务用户欢迎度高但技术含量低几乎已成为公共信息无法成为我们独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有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专业性又过强无市场竞争力,同时视频产品的网络传播力也还有待开发,基于这些问题,我们的气象服务要在未来媒体融合中迸发新的活力,亟待基于用户需求的全媒体气象服务产品设计及研发。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用户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产品,以下就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开发的最佳产品样例:

图5 图6

(材料来源于微信朋友圈)

针对用户需求的产品开发,中国天气网曾在最近两次的雾霾过程中做了尝试,联合北京市气象局做了北京各区雾霾消散时间进程图,转发量很高,传播效果很好,以后应该继续加大此类产品的开发力度,需要相关部门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予以行动的支持,产品见图6。

2.1.2 强化互联网思维,以聚合、连接的思路做服务平台。目前气象服务的思路仍然是传统做媒体的思路,即单向传播,虽然建有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通,但运行模式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媒体传播的思维,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连接、交互,聚合社会资源,让用户生产内容以及根据用户特点定制服务。目前几乎没有传统媒体做的新媒体服务能与网络公司竞争,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仍用传统媒体的做法做新媒体,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2.2 加大技术开发力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是核心,智能化推送、个性化定制,阅读体验的优化以及一体化业务运行平台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核心还是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激发更大的竞争优势,技术先行是关键。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有待大大提高,以中国天气网为例,网络访问高峰期比如早上时段浏览速度特别慢,打开一个预报详情页至少需要10秒左右,而网友最高忍耐等待时间只有2秒,这样的速度很难粘合用户。

2.3 整合采编资源,建立全媒体采编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三大服务渠道之间目前属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资源也很分散。一次天气过程中国天气网和中国气象频道的记者重复采访中央气象台,编辑重复编稿,甚至一起去追风也是各做各的,人力和资源无法统一协调。与省级站的合作也是两套人马,重复劳动。要实现媒体融合发展就要整合中国天气网和中国气象频道的属于公共信息的采编资源合,实现一次采集全媒体分发,节约人力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在业务分工方面,全媒体编辑记者负责提供“初级资讯产品”,中国气象频道和中国天气网编辑负责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然后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资讯产品。

2.4 培养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

强调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日新月异。新媒体专家RobORegan总结说未来五种职位将成为媒体的标配:首席数字官、首席战略官、首席增长官、首席内容官、首席产品官。不论这种说法是否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全媒体服务人才的培养确实也是大家的共识。

要培养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应与相关媒体机构或教育机构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以短期培训或实践的方式培养相关人才。

3 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兴媒体时代,不断变化的是技术,一直不变的是媒体传播的出发点,即用户的需求,这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动态把握用户的需求开发互联网产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模糊不同媒体通道的物理界限才是媒体融合的根本和实质。

作者简介:陈瑾(1975-),女,湖北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公共气象服务。

上一篇:高速动车组司机室空调系统冷凝管焊接研究 下一篇:变频技术在中央空调冷却水压差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