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08 02:56:27

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通过对29例健康体检者抽血晕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根据29例抽血晕针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年龄、是否首次,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抽血晕针与年龄、心理因素、护士的言行及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结论:抽血时,护士应细心观察体检者表情、静脉穿刺技术应熟练,同时做好抽血前、中、后的心理指导,提高抽血者心理应变能力,是降低抽血晕针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体检;抽血晕针;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5-01

笔者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来我院门诊健康体检抽血的29例晕针综合征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至2010年期间,健康体检抽血人数共10350人,发生晕针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8岁,平均33岁。

2 方法

根据患者晕针症状轻重不一、发生晕针时间不同,针对性进行了心理指导[1],并给予对症处理。

2.1 轻度晕针:应迅速拔去针头.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静卧片刻即可。

2.2 重度晕针:患者去针后平卧,如症状不能缓解,迅速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保暖,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治疗。

3 结果

抽血前有晕针先兆3例,抽血中晕针23例,拔针后晕针3例。大多数出现头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苏醒,无后遗症发生。未完成抽血者经医护人员心理指导及改变受检者的抽血,能顺利完成抽血操作,所有患者经休息20钟后,方可自行离院,均没有发生意外。

4 讨论

晕针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所导致的一系列症候群,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引起暂时性脑血流量广泛减少,甚至发生晕厥。临床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1]。其原因分析如下。

4.1 心理因素,对抽血知识了解少,认为抽血会损伤身体,有惧怕与顾虑情绪,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2]。体现在首次抽血者心理适应性较差,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高,曾有多次抽血经历者心理适应性相对较好。

4.2 年龄因素,年龄对疼痛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中青年而且体质较瘦弱者,心理反应较敏感,疼痛阈相对较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就更加敏锐,痛觉加剧,易发生晕针。

4.3 与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有关,抽血时穿刺技术欠熟练,拔针时或拔针后按压不当,局部的疼痛刺激增加了情绪紧张和惧怕心理。

4.4 护理对策

4.4.1 注意询问病史,对健康人群体检抽血前应先询问既往史,包括既往抽血晕针综合征史、心脏病史等。

4.4.2 重视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先做好心理辅导,使其精神放松,在抽血前、中、后密切观察其表情变化。护士穿刺后切忌在体内来回退针,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如体检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的晕针综合征先兆时,立即予以平卧,并通知医生。

4.4.3 提高静脉穿刺操作水平,通过优良的护理行为可减轻被抽血者的心理压力,会有效地降低晕针综合征的发生率。护士操作时应做到动作规范,操作准确,采用无痛技术,并根据个体血管的特点,选择合适血管,使用不同穿刺方法、穿刺角度[3]。在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因反复针刺造成更深的恐惧心理,使抽血者尽量处于放松状态。高水平的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是降低抽血晕针综合征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侯翠萍,于洪波,韩彩红.临床护理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157

[2] 吴正平.诱发晕针的心理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1992,7(12):22

[3] 赵颖军,宋志敏.门诊静脉抽血患者穿刺点护理行为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8,25(2A):45-46

上一篇:妇科老年恶性肿瘤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应用红外线照射外伤创面及手术切口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