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质检改革调研

时间:2022-09-08 12:21:19

棉花质检改革调研

为了推进我区棉检体制改革,**年2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对我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包括棉花加工企业自行检验和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公证检验两种方式。企业检验,是在籽棉加工成皮棉后,由棉花加工企业根据自己检验的结果,在棉包上标注棉花的质量等级。如果购销双方在棉花交易中发生质量争议,一般通过协商定级解决,其结果主要取决于棉花市场行情和供求关系,不能客观地反映棉花的品质。公证检验,是纤维检验机构依据《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的公证检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接受纺织企业的申报,对经营性棉花进行公证检验,公证检验结果作为纺织企业与售棉企业结算的依据;二是对国家储备棉花进行强制性公证检验;三是中国纤维检验局对经公证检验的棉花实施监督抽检。**年,我区的棉花质量检验中,企业检验量约为157万吨,占棉花收购量的96.32%;公证检验约为6.4万吨,仅占棉花收购量的3.68%(占全国公证检验总量的75%)。公证检验在国内棉花质量检验中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棉花在我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企业对棉花质量进行检验的体制已不能适应建立现代棉花市场、发展棉花市场交易的需要,不适应把我区建成国家最大的棉花基地的需要。由企业对棉花质量进行检验的主要弊病,一是棉花质量标识缺乏公信度和权威性。企业检验棉花质量,其等级是由棉花加工企业自行标注的,缺乏公信力,在供不应求时,虚标等级、名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供大于求时,买方又极力压低棉花等级,买卖双方缺乏互信。企业购买棉花后,往往要重新开包确认等级,造成重复检验,引发争议,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流通效率。二是感官检验缺乏科学性且容易产生纠纷。企业进行棉花质量检验,均以感官检验为主,目测手扯,主要依赖检验人员的经验,购销双方难以对检验结果达成一致。三是现行公证检验模式存在局限性,目前还不能做到包包普遍检验,只能对进入纺织厂后的棉花进行售后公证检验,不能适应棉花市场交易的需要。

随着我区棉花产业的发展和棉花市场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迫切需要改革现行棉花质量检验特别是企业检验体制,改进棉花检验手段,建立科学、普遍、权威的公证检验体制,从而提高检验效率,保证棉花质量,使我区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改革的目标及我区棉检体制改革的进程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年度起,用五年的时间逐步推行棉花质量检验新体制。改革推行期间,棉花加工企业要逐步更新加工设备,配备400吨大型打包机及辅助设备,公证检验承检机构要逐步完善检验技术条件,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国家对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准备、试点和全面实施。**棉花年度结束前做好各项改革试点准备工作,**棉花年度开始组织新体制运行试点,**棉花年度开始逐步推行新体制。整体改革分两部分组成:公证检验承检机构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棉花加工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

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要求,公证检验承检机构的改革进度为,到2009年我区应建设(改造)15个实验室,配置100台大容量棉花快速检测仪(HVI)。我区棉花检验机构经过**年一年的建设(改造),目前已新建实验室7个,改建8个,配置大容量棉花快速检测仪(HVI)20台,形成了30万吨的检测能力。**年采用新建(改造)实验室和快速检测仪(HVI)检验棉花6.4万吨。**年计划完成26台的配置任务。

棉花加工企业的改革进度。截止**年底,我区通过棉花收购加工质量保证能力认定的棉花企业916家,目前,已完成更新改造107家,其中地方企业完成77家,兵团完成30家。**年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改造的生产线有261条(其中地方147条,兵团114条)。据初步测算,采用新的打包设备和加工工艺,每条生产线可减少用工3人,包装物料比原来节约30%,新旧工艺对比,皮棉品级提高半个等级,加工成本降低8.5%,加工时间缩短一半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棉花加工企业生产线的更新改造与纤检部门检验仪器的更新改造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据调查,**年列入自治区和兵团棉花加工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的企业中,有58%的企业未完成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年我区纤维检验机构通过新建和改造后,仪器化公检能力达到28.5万吨,但由于加工企业设备改造跟不上等原因,实行仪器化公检的棉花只有6.4万吨,与规划确定的**年达到仪器化公检28.5万吨的目标差距很大,造成检验设备闲置。

2、在棉花交易中存在重复检验的问题。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期货、撮合大包棉交易规则,因此,按新体制进行仪器化公检的棉花进入期货和电子撮合交易系统必须重新检验,仪器化公检的权威性得不到体现。

3、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对更新改造工作认识不到位,只算眼前经济帐,更新改造力度不大。目前棉检体制尚处于改革初期,新旧体制并行,大部分加工企业仍采用老的检验办法,棉花质量等级是由企业自行检验自行标注的。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内棉花市场较好,一些未改造的棉花加工企业虚高等级,致使同样品质的棉花其鉴定等级高于实行“公检”的棉花,挫伤了已改造企业的积极性,致使许多企业仍在观望中。

4、棉花加工企业更新改造成本较大,企业筹措改造资金困难。据调查改造一条生产线一般需要300万元,而国家对一条生产线只提供25万元的贴息贷款,企业改造有一定难度。

5、新旧棉花检验标准脱节。由于新的仪器化检验标准与传统的品级标准有较大的区别,两者相关性不强,纺织企业习惯采用老的公定重量结算,对新的仪器化检验标准规定的净重结算不认可,使改革后的企业棉花销售受阻,影响了部分企业采用新检验标准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1、建议自治区财政给予支持,及时落实用于完善公证检验实验室地方配套资金。棉检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也可增加我区的地方财政收入。改革后的新体制是由纤检机构免费为加工企业提供检验服务,检验费用是根据实际检验量由中央财政补助,公证检验的量越大,中央补贴越多。按照目前的改革目标,到2009年全区棉花全部实行仪器化公证检验,每年检验棉花约180万吨,按国家每吨补助经费60元计算(财政部未最终确定),中央财政每年将支付我区检验费用1.08亿元。

2、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建议棉花储备和铁路运输部门要切实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新体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优先收储和优先运输的优惠政策,从而提高加工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3、各地及相关部门充分重视,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首先应加快自身的观念转变,提高认识,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加大对国家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动员和组织棉花加工企业积极参与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

4、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督查力度,严格把关。建议对已列入更新改造计划的加工企业更新改造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占用指标而不进行改造的企业,取消其更新改造资格。各相关部门要把好关口,从对棉花加工企业的审批到棉花进入流通市场,各环节必须符合新体制的要求,以此促进加工企业设备改造,加快棉检体制改革进度,进而推动整个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展。

5、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棉花加工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改变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小、散、乱的落后局面,使我区的棉花加工企业尽快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

6、建立健全公平的棉花交易市场。建议纤维检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检查力度,严防棉花掺杂使假,从市场准入到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对棉花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努力创造棉花市场的公平交易环境。

上一篇:药品网购调研报告 下一篇:农业节水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