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9-08 12:12:23

对创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模式的探讨

摘要:指出了创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模式,是一种从实践中探索出的办法,能够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以及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对各种造林模式的整地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提高造林工程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创新模式;改接;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封育

收稿日期:20160113

作者简介:李秀义(196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退耕还林方面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2502

1引言

北票市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地区,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年蒸发量2160 mm,年平均气温7.8 ℃,无霜期135~150 d。干旱少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为主要气候特点。

北票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之一。2006年又先后被国家和省确立为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县。为保证工程建设成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北票市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总结建国以来林业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十年来工程建设实践中,总结、创新、推广了八种工程建设的技术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2坡地生态林竹节壕整地造林模式

每个竹节壕单体长宽深各1.6 m×0.4 m×0.4 m。挖出的生土放在坑下沿,修成30 cm高度的拦水埂,从坑上沿扩坑回土,回填土达0.3 m以上形成1.6 m×1.0 m×0.4 m的整地坑,间隔0.4 m。造林株行距1 m×3 m或2 m×3 m,环山等高配置,初植密度111~222 株/亩。雨季整地,秋季(或翌年春季)造林。适宜在土层较厚或半土半石立地条件下的坡耕地或荒山荒地生态林用刺槐、山杏等树种造林,特点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墒情,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同时由于整地坑体积较大,表土回填,增加了造林地土壤肥力,为林木幼树生长创造了条件。正常年景,造林当年,幼树生长高度达到0.8~1 m,三年生达到3 m以上。

3山地鱼鳞坑整地造林模式

每个鱼鳞坑单体0.7 m×0.5 m×0.4 m,呈半圆形,挖出生土在坑下沿修成0.2 m高的拦水埂,从坑上沿扩坑回土,回土深度达0.3 m以上,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亩,行向环山等高,上下行株间错开,呈品字形配置,如鱼鳞状。雨季整地,当年雨秋季节或翌年春季造林,适应半土半石质的陡坡山地生态林针叶树或山杏、沙棘等树种造林。这种模式偏重于荒山配套造林,既有第一种模式的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优点,又相对减少了整地用工量,降低了造林成本。

[BT(1]4[ZK(]坡地机械开沟与人工平整相结合的整地造林模式[ZK)][BT)]

[JP3]使用链轨拖拉机在坡地上按环山等高拉沟,沟深、宽各0.5 m,将机械翻出的生土在下沿修成0.15 m高的拦水埂,在沟上沿扩沟回填土达40 cm深,同时在沟内每1.5 m修一道拦水隔,防止降水顺沟冲刷。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亩,适用于土层较厚的坡地营造各种生态林树种。特点是既能有第一种模式的蓄水保墒的优点,又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造林成本。[JP]

5河滩大坑整地造林模式

整地坑规格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0.6 m×0.6 m×0.6 m,立地条件较差地块0.8 m×0.8 m×0.8 m。立地条件较差地块进行客土。造林株行距3 m×4 m,2.5 m×5 m或2 m×6 m,初植密度55株/亩,秋季整地,翌年春季造林。使用二根一干或二根二干大苗,每株浇水50 kg以上,并覆膜保墒。适宜河滩,沙化耕地及绿色通道等地块杨树造林。亦称“三大一深”(即:大坑、大水、大苗,适当深栽)造林模式。

6大枣经济林密植造林模式

[JP3]整地规格同第四种模式,造林株行距2 m×3 m或2 m×4 m,初植密度84~111株/亩,栽后修成横向相连,宽1.5 m的条田或台田以利蓄水保墒,适合营造“金丝王枣”等适宜密植经济林品种。苗木成活后进行低干矮冠整形,靠群体密度增产。特点是早结果、早丰产,一般地块较好经营水平可实现三年生亩产100 kg,5年生实现500 kg。亩产值分别达到1000元和5000元。是一种深受果农欢迎的早达产,早丰产,高效益的造林栽培模式。[JP]

[HJ1.2mm]

7经济林先常规造林后改接模式

[JP3]这种模式为北票市多年以来一直实施的“两接”造林模式,即山杏改接食用杏,山枣改接大枣(包括低质大枣改接优良品种)。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按常规造林方法栽植山杏、山枣(含普通枣树),成活三年后,再改接食用杏、大扁杏和优良品种的枣树,或利用现有的山枣树资源直接嫁接优良品种枣树。主要特点:①降低了造林成本,如直接定植成品苗经济林每株需1.5~2元,金丝王枣为每株5元,改接只需要0.8~1元;②能迅速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③可以对前期造林工作中品种选择不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正。[JP]

8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模式

即在林木未郁闭前在林木行间间种中药材或牧草,中药村选择当地产的地道品种,牧草选择多年生的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间种面积占林地面积的60 %左右。主要特点是有效地防止了退耕农户在行间间种高稞作物影响林木生长问题,又能使退耕农户获得了高于或相当于间种粮食作物的收入,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可谓一举多得。

9人工促进荒山封育造林模式

根据北票市大部分封山育林地块中荒山荒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交错分布的现状,在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段,采取小坑整地方式,人工营造针叶树为主的树种,一般安排在雨秋季造林,株行距采取不规则分布。特点是封育后能够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快了封山育林工程的成效,较快实现林地的生态效益。

在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最早我们曾提出了18种造林技术典型设计,经实践、示范、推广、总结、比较等几个阶段,最后筛选出以上八种模式,这八种模式占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的80 %以上,并在大规模荒山绿化工程中广泛采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工程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经2008年退耕还林工程普查,全市17万亩退耕地还林面积,造林保存合格面积达到97.38 %,54万亩荒山配套造林和封山育林造林保存合格面积达到了746 %。全市的森林复被率增长了5 %。

二是大部分退耕农户已经从退耕还林工程地块上获得了收益,早期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平均胸径已达24 cm,最径达到34 cm,成材有望。早期营造的经济林已普遍进入结果期,如枣树经济林每亩纯收平均达到2000元以上,最好的上园镇金丝王枣亩产值实现1.5万元以上。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后续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 鲜明.麦积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与林业产业开发模式[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31~33.

[3] 柳锦宝,何政伟,段英杰.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01~204.

[4] 蔡志坚,蒋瞻,杜丽永,等.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9):60~69.

[5] 吴涛,彭道黎,谢晨,等.退耕还林政策10年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大学生农户问卷调查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1(67):11~37.

上一篇:福泽,是最好的教育 下一篇:工作嵌入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