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08 11:47:13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摘要】 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战略意义。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政策体系的支撑。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和土地政策必须协调配合,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政策体系,合力破解中原经济区的难题,深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 政策支撑体系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既关系到中原地区、中部地区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形成支撑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高地;有利于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开发开放,构筑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有利于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促进东中西部更加协调发展,迅速膨胀内需市场,形成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成为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构建政策支撑体系的必要性

1、中原经济区建设极具艰巨性和复杂性

中原经济区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复杂问题,比如在不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这些难题破解起来难度很大,单一的政策工具难以解决中原经济区所面临的问题,亟需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撑体系。

2、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性

中原经济区处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沿海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与西部开发板块的结合部,可以与其他板块联动、齐动,有力撬动中部崛起,助推中国经济的新腾飞。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加速推进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必将有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力支撑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3、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对该系统实行控制和调节政策也必须具有系统性。政策的系统性不仅表现为它是一种完整的和综合性的政策体系,而且在于它的作用是多方面和分层次的。

三、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1、财税政策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争取中央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第一,完善“两个比照”政策。将洛阳、濮阳、鹤壁、平顶山、三门峡等老工业城市纳入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范围,将革命老区、粮食主产县、贫困地区等部分欠发达地区纳入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第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政府奖励力度,按调出粮食数量对粮食主产区给予补贴或奖励,扩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规模,继续对粮食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第三,将河南大别山、桐柏山淮河源、丹江口库区等国家级重要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列入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范围,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突出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做强做大中原经济区的优势产业。灵活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前扣除、延期纳税、以税还贷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3)“先行先试”财税改革措施。实行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征收,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拓宽资源税征收范围,对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征资源税。争取纳入增值税转型的试点范围,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

2、金融政策

(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组建中原开发银行、中原农业保险公司、中原产权交易所,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培育股权投资机构,鼓励建立区域性再担保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

(2)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和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上市以及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大型市政、城建企业发行节能环保、城市建设特别企业债券。

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中原经济区保费补贴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积极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信贷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中原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吸纳社会资金,重点支持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支持创业型企业发展。

(3)加强信贷支持。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增加创新型企业授信额度,对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给予信贷支持,加大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等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

(4)加快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加大力度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培育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与本土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推动郑东新区金融机构集聚区建设。

加大金融改革与创新力度,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路子。充分利用郑州的商品期货定价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农村金融创新中心等,争取建立全国涉农金融改革示范区,推进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

建设区域性金融市场中心。着力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性票据市场、银行贷款和信贷资产转让市场,继续探索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推动产权市场创新,建立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

3、产业政策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以“低碳、低排、低耗”和“高质、高端、高效”为目标,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产业,着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五大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壮大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科学编制中原经济区产业承接规划,产业承接规划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产业基础,注重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注重发挥产业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各有特色的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规划要简明扼要,突出导向性。

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紧盯对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项目,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积极承接链式或集群式产业转移,努力建设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与集聚地。

积极探索承接―创新―提升―发展的新途径。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重点承接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市场和资本扩张型产业,鼓励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同步。

(3)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投入,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创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产城互动产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化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区。

4、人力资源政策

(1)加强教育和培训。按“985工程”标准建设郑州大学,将河南大学列入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中西部高校行列,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大量的职业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中央和地方分摊机制,制定企业职业教育投入税前抵扣政策。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高层次紧缺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开放式教育培训机制,每年选派具有发展潜力和科技带头作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接受专门培训和开展项目合作研究

(3)柔性引进优秀人才。高薪聘请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设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发放迁移费用补贴、住房补贴以及提供培训劳动力的条件来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5、对外开放政策

(1)构建对外开放平台。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科技园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主平台,全面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央企以及外地大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生产基地,引导外来资本投资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建设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加强综合保税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开展“区港互动”监管,实现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和机场口岸的无缝对接,推动航空口岸物流跨越发展,共同打造中部乃至全国的空运物流中心枢纽。

(2)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扶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出口,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建设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出口促进机制,探索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积极承接国外中高端制造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企业广泛承接服务外包。

6、土地政策

(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模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大力推行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为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先配置土地。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供地政策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安排用地指标。

(2)加强土地供应调控。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和城镇低效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加大对城镇棚户区、老城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传统商业区的改造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严控限制类产业项目用地。

(3)稳步推进。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流转试点,创建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高峰、王海科:中原经济区写进“十二五”规划引发社会各界热议[EB/OL].中国网,2011-03-09.

[2] 省财政厅:中原经济区建设财税政策研讨会摘要:加大支持力度[N].河南日报,2011-03-16.

[3] 王海科、张高峰、娄源功:应该把西部大开发与中原经济区紧密结合[N].河南商报,2011-03-11.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Z].2009.

上一篇: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比较与发展路径 下一篇:浅谈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