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时间:2022-09-08 11:25: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方法 将118例AMI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12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6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2 h内接受阿托伐他汀40 mg/d强化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076-02

虽然目前随着冠脉介入治疗及溶栓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大大下降,但AMI仍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研究证实,炎症反应在AMI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破裂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1-2]。本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诊治的118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及心脏病协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18例患者中男68例,女50例,年龄45~78岁,中位数年龄62.8岁。排除病窦综合征、恶性肿瘤、2型糖尿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18例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8例,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12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65837003,规格:20 mg×7)20 mg/d,口服;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2 h内接受阿托伐他汀40 mg/d强化治疗,疗程4周。

1.3 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取静脉血6 mL,离心后置入-20℃冰箱待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仪器为Beckman公司生产蛋白分析仪。采用北京奥普森公司AMS18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s-CRP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和hs-CRP无显著差别(P > 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32.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溃、管腔内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者中断,局部心肌发生持续严重的缺血引起心肌坏死。变性、渗出及增生是炎症的基本特征,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到破裂,自始至终都有炎症介质的参与。hs-CRP是敏感的急性相蛋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损伤血管内膜,引起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4],hs-CRP是AMI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TG、TC、LDL-C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 > 0.05)。研究结果表明,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IRACL及PROVE-IT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他汀类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患者尚未出现血脂下降之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已显著下降,早期死亡率有所降低[5]。因此他汀类除具有降血脂作用外,抗炎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他汀类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减弱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发挥抗炎作用[6-7]。阿托伐他汀可抑制HMG-CoA还原酶合成,减少机体胆固醇合成,同时刺激LDL受体合成加速,促进LDL受体降解途径排出,降低LDL水平[8-9]。此外阿托伐他汀还可抑制慢性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10-11],可增加前列环素和NO的非降脂作用,通过提高心肌电稳定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2-14]。

综上所述,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岚峰,李竹琴,汤青,等.急性心肌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8,36(7):598-601.

[2] 王玉霞,徐长波,李学强.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2011,6(10):1165-1167.

[3] Heart Protection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Jonathan Emberson,Derrick Bennett,et al.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vascular benefits of statin therapy:an analysis of 20536 patients in the Heart Protection Study [J]. Lancet,2011,377(9764):469-476.

[4] 王瑞涛,焦卓敏.老年糖尿病伴无症状性脑梗死103例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4):431-432.

[5] 荣林,杨文东.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洛伐他汀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5):329-331.

[6] 孙立刚,杨庭树,金琴花,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加中药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1,46(3):40-42.

[7] 吴志坚,徐雄鹰,陈宏才.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0, 19(17):15-16.

[8] 吴涛,邱健,洪长江,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 27(13):2422-2424.

[9] 高凤敏,赵莹,乔智力.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肌钙蛋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2011,13(8):757.

[10] 卢青,丁世芳,蒋桔泉,等.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抗炎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压力和化学反射敏感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8, 24(22):3878-3880.

[11] 吴志鹏,倪渝鲲,张辉,等.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脑梗死并颈动脉易损斑块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47-2649.

[12] Kinlay S,Schwartz GG,Olsson AG,et al. Inflammation,statin therapy,and risk of stroke afte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MIRACL study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1):142-147.

[13] 王全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cTnI、Myo及CK-M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111-112.

[14] 钟航海,谭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69-70.

(收稿日期:2012-12-26 本文编辑:张瑜杰)

上一篇:新生儿筛查足底采血穿刺法及护理 下一篇:放疗患者急性皮肤反应的用药时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