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发“图画”价值,轻松迈好习作起步

时间:2022-09-08 11:08:44

充分开发“图画”价值,轻松迈好习作起步

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要善于发掘、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到习作训练内容和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结点,顺应儿童习作心理,激活其习作愿望,使习作话题与儿童的生活平滑接轨。

苏教版教材在整个三年级阶段安排的16次习作训练中,至少有8次训练要么是编者提供图画,要么是先让学生画图,然后再去完成作文练习。很明显,“图画”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源。我们知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根据三年级儿童心智发育的阶段特点,习作教学的最佳切入口最好从情感思维和形象思维入手。因此,“图画”成为习作教材切入儿童生活的最好联结点。那么,我们如何充分开发图画价值轻松迈好习作起步呢?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习作时“图画”放在写文之前,“图画”能够把写作的材料形象化、构思外显化、言说条理化、过程趣味化、评改可控化,在生活和习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有效降低学生表达的思维坡度,从而使儿童得以轻松习作。

一、材料形象化

习作过程中要有选材的意识,但学生选取的习作材料以什么方式“物化”,我们以往缺乏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在习作起步阶段,“图画”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学生把深埋于头脑中的人、事、物、景,通过回忆、选择和加工,再运用彩笔描绘出来,从而使“下锅之米”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自己面前,为习作活动的顺利完成开了个好头。

比如在三(上)习作3中,教材提供了一幅待学生涂色和添画动物的黑白画,学生完成图画的过程,也就是他确定要描写的内容(材料)的过程――天空是什么样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小河是什么样的等等,添加上去的动物是什么样的、是在天空飞还是在地上跑等等。这些内容一目了然地“物化”在学生面前,形象、可感。

二、构思外显化

以往的习作教学,我们教学生构思文章的行文脉络或者编列提纲,往往逞口舌之功,苦口婆心却收效甚微。在苏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中,学生构思文章变成了饶有趣味的“画图”(“读图”)活动。“画图”(“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构想行文结构,不断把生活形象化,不断把构思外显化的过程。“图画”就是学生编拟(或编者提供)的形象的写作提纲。

三(下)习作1,教材提供了两组图画。学生通过读图,很容易就明白了每组图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作文提纲。有了这形象化的提纲帮助,学生说和写就容易多了。文路构思妥当,就如楼房的框架结构建得结实耐用,房子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言说条理化

图画还可以帮助我们把习作表达变得更有条理性。比如三(上)习作3的教学,在“说”和“写”环节中,图画成为表达的“物质基础”,它让我们“言说”有“物”,“表达”有“序”。另外,借助图画去言说,学生之间既可以交流思想,琢磨别人是怎么画的怎么说的,达到拓宽自己“言路”(习作思路)的作用,还可为借鉴反思服务,琢磨别人好的创意可不可以为己所用,自己的画是不是抓住了事或物的特点,是不是突出了主要内容等等,以修正自己的“言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由“画”到“文”,这既是教师指导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习作思维的过程。学生作文时,眼睛看着“图画”,心里想着“图画”,则可以使其思维路径变得清晰有条理,有利于提高表达的质量和书写速度。

四、过程趣味化

习作教学,教师宜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和最喜欢的活动入手,从最能引发学生参与兴趣的方式入手去设计教学活动,以激活儿童的表达欲望。“图画”顺应了儿童这种心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习作,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增加了习作的趣味。

例如三(上)习作2的教学,由“画图”开始,到展示交流“图”“文”结束,“图画”很好地强化和维持着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让学生体会到习作是快乐的,而且这种快乐是可以彼此分享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展示和交流“图”与“文”,可以在学生内心深处烙下习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这么一个认识。

五、评改可控化

三年级的习作评改宜“贴着地面行走”,根据学生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实际情况,以鼓励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最简单的和最常用的评改方法,比如把话说通顺,把意思说明白,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修改常见错别字等等。教师的着力点应该在培养学生养成评改的习惯上。

在此环节中,“图画”的功能并没有弱化,它是学生评改习作时的“参照物”和“坐标系”。根据“图画”,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发现自己习作内容和表达顺序方面的问题,从而得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另外,在展示和交流阶段,“图画”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习作评价能力,从而保持一种持久的习作兴趣。

充分发挥“图画”的价值功能,可以使习作起步事半功倍,变得轻松起来。

上一篇:趣!趣!趣!趣就一个字 下一篇:听,乡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