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时间:2022-09-08 10:30:15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指出如何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深入地阐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由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政策性银行一起组成的银行体系。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不良贷款额巨大、资本充足率偏低、信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通过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发行特种国债、实现上市等手段得到了改善,但信用风险的管理仍旧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当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贷款的审批与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判断,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机制。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检查、监督和参与。

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少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1.资本有效配置。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资本能否足够应对风险而不被风险所侵蚀,这同时也是监管当局最关心的问题。为了避免银行资本不足而设置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对银行自有资本的硬性约束,同时也制约了银行无限扩大杠杆作用的冲动。假设在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从而节约资本,增加收益,就能成为提高薪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风险管理的战略是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无论战略如何表述,都必须清晰地指明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承担的风险水平、预期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风险偏好则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表现。在承担风险的水平与收益期望对风险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它体现了银行总体及各个业务部门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而这些战略和偏好的组合能否成为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指南与管理组织架构设计和运作是否得当息息相关。管理的架构一定要服从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合理的架构设计和运作必定是涵盖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识别、度量、监控在内的风险管理过程要保证所有的信用风险都被有效管理,不留“死角”。

3.风险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如果说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为强大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功能提供了制度保证,那么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是实现强大管理功能的技术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这就决定了风险管理效率的整体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运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工具综合运用的结果。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零为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更加巨大的信用风险,应该摒弃保守的回避和分散策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富有进取型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以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内部控制发展到外部交易。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如严格的授信标准、规范的贷款条件、要求提供抵押等内部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如采取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商业银行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暴露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同一体系。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邹新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技术经济,2002(7)

[2]章 彰 于雅宁: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新金融,2002(7)

[3]李 艳 陈德棉 郭 平:信用风险管理新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借鉴.现代管理科学,2003

[4]纪妍姝: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趋势,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上一篇:创业支援体系:内涵与比较 下一篇:关于加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