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9-08 10:12:59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总结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症状与传播途径,阐述了白粉病与气候、管理、品种布局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发生症状;发生因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45-02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在小麦各个生长周期均可发生。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攻关田群体密度加大,使得小麦白粉病发生逐年加重。一般高产小麦因白粉病危害减产10%左右,严重的损失达20%以上,成为皖北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五河县龙潭湖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小麦白粉病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初发,4月中下旬扩散蔓延,猖獗危害,5月上中旬成灾。现总结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1 发生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地上部分各个生殖器官,主要侵害对象为叶片和叶艄,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其表征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片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1~2 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1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即为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分,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 mm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发病最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2 发生因素

2.1 地势与温度

低洼的麦田由于湿度较大,加之受气温的影响,在温度达15~20 ℃时极易发生,加之4月田间肥水管理条件力度加大,为病菌创造了良好的温湿条件[1]。如在我场内同一区域的2块麦田,品种相同,栽培与技术管理基本相同,地势相对高的麦田发病率34%,病情指数9%,而地势相对低的麦田发病率达67%,病情指数达21%。

2.2 施肥

由于农民没有科学施肥,导致施肥不当诱发病情。如在我场内小麦追肥试验田,经观察:未追肥的病害轻,只施拔节肥未施返青肥的病害稍重,只施返青肥未施拔节肥的发生重,既施返青肥又施拔节肥的发生最重[2]。但是,施肥不足,管理不善,田间杂草多的麦田,发病也重。

2.3 耕作

播期不当,进入10月以来,气温较以前年份普遍升高2~3 ℃,而职工根据个人经验,秋收后立即进行种植,由于气温高导致小麦旺长,有的早播麦田出现在小麦春节前拔节现象,造成麦田内通风条件不好,加之小麦连年种植,没有进行耕地深翻,使得往年的病叶、病秆留在田内,成为翌年的传染源。

2.4 光照

凡是田间群体过大(或因管理不善,杂草丛生超过麦苗)、通风透气差的田块发病较重。同一块田,往往田边轻于中间,生长在路边的行道树下的发病明显加重。如我场内的麦田,树下的病叶率达68%,严重率达23%,而不在树下的病叶率仅41%,严重率为8%。

2.5 品种

品种之间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管理,抗性强的品种,发病较轻,由于单一品种的长期种植,使得品种抗性降低,即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使原抗性强的品种也易感染。

2.6 气候

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春季2―3月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2.7 防治措施不到位

一是预防措施不到位,由于以前的年份该病发生轻或零星发生,农民一般不防治,等到发现症状时才给予防治,而白粉病发生传播速度极快,从而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期[3]。二是喷药不到位,白粉病是从下部发生,逐渐向上部扩展,而施药是从上部开始喷施,加之药液量达不到病菌表面,防治效果不理想。

3 传播途径

白粉病病菌在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2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其适宜温度为15~20 ℃,低于10 ℃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4月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

4 防治对策

4.1 农业防治

一是实行机播机种,开好排沟,以利于通风透光,排水灌溉,小麦不易受涝;二是合理施肥是组织合理群体、培育抗病植株的关键。要求氮磷钾比例适当,后期追肥不宜过猛。三是选用抗病丰产品种,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如陕农17,适当搭配其他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四是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4.2 化学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05~150 g/hm2,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对水450~750 kg/hm2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喷透植株下部叶片。

在发病初期,病害迅速扩展时,连续喷药防治可以起到明显抑制病害蔓延作用[4-6]。可用50%退菌特可湿剂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喷防,效果都很好。

当病叶率达到15%时或病情指数达5%~8%时,用粉锈宁喷雾防治,选用15%粉锈宁1 200~1 500 g/hm2,或12.5%禾果利450~675 g/hm2,对水750~900 kg/hm2进行均匀喷雾。隔7~10 d再喷1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5 参考文献

[1] 展俊东.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EB/OL].(2009-12-16)[2014-05-10].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596.

[2] 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74.

[3] 郭小山,周长勇,熊战之,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56-157.

[4] 程珂蕊.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种业导刊,2010(8):32-33.

[5] 郭小山,熊战之,付佑胜,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6(3):88-89.

[6] 赵豫,易亮,马振升.信阳冬小麦白粉病发生发展气象预报模型[J].江西农业学报,2008(9):87-89.

上一篇:蔬菜病害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下一篇:气相色谱法测定草莓中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