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牛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08 08:31:21

国内外牛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摘 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和牛、羊、猪等动物共患的传染病,也是国家法定检疫―扑杀被感染家畜的三大疫病(口蹄疫、布病和结核病)之一。近年来该病呈不断上升的流行趋势,不仅给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该文对牛布鲁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国内外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牛;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134-0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和牛、羊、猪等动物共患的传染病,也是国家法定检疫―扑杀被感染家畜的三大疫病(口蹄疫、布病和结核病)之一[1]。该病对奶牛危害极大,怀孕牛感染后主要症状是流产,并且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而继发不孕症。据对豫北地区的调查显示,个别奶牛养殖小区布病阳性率高达30%,第一胎流产率达60%,空怀率达35%,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豫北奶牛业发展。另外,阳性奶牛奶中排菌,饮用含菌的奶制品将成为人群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布病的分布较广,遍布世界各地。据相关报告,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布病疫情,五大洲无一幸免[2-3]。据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美元,我国仅就新疆、青海两省区概算,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直接损失大约1亿元人民币[4]。近年来布病在全球范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有再度肆虐的危险,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也表明了控制此病的必要性。

1 病原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马耳他布鲁氏菌(羊布鲁氏菌B.melitensis,3个生物型)、流产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B.abortus,8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B.suis,5个生物型)、绵羊附睾布鲁氏菌(B.ovis,1个生物型)、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1个生物型)、犬布鲁氏菌(B.canis,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布鲁氏菌3个型、牛布鲁氏菌8个型、猪布鲁氏菌的1型和3型、绵羊附睾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1型[5]。20世纪末,英国和美国陆续从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鲸、海豚等中分离出布鲁氏菌,暂时命名为海洋种布鲁氏菌(Brucellamarls)。

布鲁氏菌对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和土壤中存活72~112d,在粪尿中存活45d,在乳内存活60d,在冷暗的胎儿内存活6个月[6]。不过,其对湿热敏感,60℃30min、70℃5~10min可以将其杀死,还有一般消毒剂也能杀死,2%苛性钠、2%~3%煤酚皂溶液,1h可以杀死该菌。利福平、强力霉素等抗生素对布鲁氏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布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如羊、猪、水牛、马、犬、猫、人、野牛、牦牛、羚羊、鹿、骆驼、野猪、狐、狼、野兔、猴、鸡、鸭以及一些啮齿动物等,但主要感染羊、牛、猪[6]。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流产布鲁氏菌的主要宿主是牛,奶牛、黄牛和水牛和其他动物和人都易感染。牛对布鲁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但6个月龄以下的犊牛不易感染。越接近性成熟,越易感染,成年牛较牛犊易感染,性成熟的牛和体质虚弱牛易感染。

2.2 传染源 传染源是感染牛和患病牛,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感染的妊娠母牛,它们在分娩或流产时,大量的布鲁氏菌会随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而且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也都含有布鲁氏菌。

2.3 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主要是消化道,即在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皮肤感染也是主要途径,实验证明,无创伤皮肤也可感染,如果皮肤有创伤,则更易感染[4]。其他如通过结膜、也可感染。吸血昆虫蜱可以传播该病。奶牛流产和分娩之际是感染机会最多的时期。

2.4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冬、春两季和产仔季节更易发生。近年疫情季节逐渐弱化,母牛发病率高于公牛。在疫区大多数处女牛在第一胎流产后则多不再流产,但也有连续几胎流产。牧区发病率高于半农区和农区,最近几年农区发病率快速上升。

3 国外牛布病防控措施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又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布病的防控十分重视。但布病流行范围广,易感动物多,传染源与人接触密切,传播途径复杂,所以布病很难控制和消灭。FA0/WHO布病专家委员会曾预言:“布病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瑞典、丹麦、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经数年不懈的努力,已净化或根除了布病。国外牛布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有以下3种:

3.1 检疫隔离或淘汰[7]

3.1.1 丹麦、瑞典奶牛布病的防控措施 通过严格鲜奶检测发现和控制布病。各奶牛场生产的奶必须经检奶站作环状反应检查,如果发现阳性,就会立即对该场所有牛进行血清凝集反应试验。阳性牛必须隔离饲养或淘汰,阳性奶须严格消毒后才能出售。同时,国家也会对淘汰牛给予一定的补贴。

3.1.2 希腊牛布病的防控措施 希腊对布病的防控主要通过国家补偿差价淘汰病牛的方法进行控制。一旦发现阳性牛,国家将通过两种办法补偿:一是畜主卖肉国家补差额;二是国家用健康牛换病牛。补偿金额由价格委员会决定。

3.1.3 英国牛布病的防控措施 英国在1942年制定了家畜流产法,并在1967年加强立法,终于在1981年宣布消灭布病。英国主要通过建立清净畜群、强制补偿性消灭布病的办法。首先,建立清净畜群。连续检测3次,每次检测间隔3个月,须全为阴性。有一次为阳性者,要强制屠宰,国家适当补偿损失。据报道1971-1981年英国共屠宰牛25万多头,大约花费2亿多英磅;其次,严格动物进口检疫。进口动物经检疫全部为阴性,方能入境。抵达英国后,先隔离饲养28d,再次全面血检,方可放入一个农场饲养,并在6个月中再次做临床、血检、排泄物等检测;第三,经常性监察和控制病畜流动。

3.2 菌苗接种 布氏菌苗对家畜的保护率一般是70%~80%,疫苗的应用严重干扰了检疫和诊断,所以达不到根除此病的目的,只能用来在爆发时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单纯依靠接种菌苗来消灭家畜布病是不可能的,并且是根除布病的障碍。国外只有阿根延、印度等少数国家防控牛布病采用接种菌苗的办法[7] 。

3.3 检疫隔离和菌苗接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这种方法被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荷兰、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就是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控制和消灭了牛布病的。现以澳大利亚为例,介绍其牛布病防控措施。

3.3.1 畜群疾病认证计划 在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许多地区制定了畜群疾病认证计划,该计划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是被宰杀阳性动物的畜主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

3.3.2 疫苗接种计划 主要采取皮下接种弱毒活疫苗S19,在维多利亚230个农场进行试验显示,接种S19疫苗后母牛的流产率从37%降到5%。

3.3.3 根除计划 实施该计划开始于1970年,此期间对所有的畜群进行严格的诊断检测,对阳性牲畜及时宰杀,疑似阳性牲畜隔离3个月后再检,若仍为阳性即宰杀。牲率宰杀后用密封的装置运输到指定地点,根据当地的要求采取焚烧或深埋的方法进行处理。畜群场所、用具及运输工具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另外,国家还制定了一些日常监督措施,提高公众的卫生安全意识,督促畜主及时地上报流产、产死胎、弱胎的牲畜,以防疾病在畜群之间蔓延及自身感染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监测根除计划的进展,还引进了尾标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及时地追踪屠宰场动物及动物尸体的来源。在根除计划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贸易交易受阻,市场失范,严重的畜产品损失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80%由国家政府补贴,20%由相应的产业机构提供。澳大利亚于1989年宣布消灭了牛布病[8]。随后,又采取了一种牛的终身身份标记系统,对根除计划的完成进行监督。该系统通过一块微电子芯片以耳标或瘤胃处作标记的形式,作为一头牛的身份证,关于该牛的身份、迁移情况、疾病状况等均通过它记录在由澳大利亚牲畜协会管理的一个数据库内。如果发现传染病动物,则根据数据库资料,立即准确跟踪其他与其接触过的动物及患病动物的来源[8]。

4 目前国内牛布病防控措施

我国对牛布病的防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和模式是不完全相同的。目前,依据《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重度流行区以免疫和检疫为主,轻度流行区以监测和扑杀为主,日常管理坚持以消毒和个人防护为主的原则,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扑杀、消毒、隔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疫情监测 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开展布病监测工作,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方法,结合病原学诊断对牛进行监测。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血清学监测的范围:新生犊牛、未免疫、免疫1.5a或口服免疫1a以后的牛必须监测;奶牛每年应进行两次血清学监测[9]。

4.2 检疫 包括海关检疫、铁路检疫、公路检疫和动物交易市场检疫,《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分别在有关章节做了详细规定,这些法律的颁布实施为牛布病检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006修改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对布病检疫作了明确规定:异地调运的动物,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同等风险区域间的调运或低风险区域可向高风险区域调运,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对调运动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4.3 免疫接种 在布病呈地方流行的地区,对牛进行接种。免疫期在1a以上,所用的布病疫苗是S2株、M5株、S19株以及经农业部批准生产的其它疫苗。种用、乳用牛的免疫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4 消毒 采取加强养殖场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对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实行封闭饲养,规范养殖行为,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养殖场及饲舍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内置3%~5%来苏尔溶液或20%石灰乳等消毒液。畜舍内应定期消毒,产房每周进行一次大消毒,分娩室生产前后各进行一次消毒。养牛场每年进行2~4次大消毒。疫区饲养场金属物采用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圈舍、车辆等可用2%氢氧化钠等消毒;饲料、垫料可采用焚烧或深埋处理;粪便可进行堆积密封发酵处理。

4.5 人员防护 经常密切接触牲畜及其产品的人员,应提高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在做助产和诊疗疾病时,应该戴口罩、眼镜和手套,穿防护衣,皮肤有伤口者不易接触家畜。养殖场工作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该病及时治疗,防止人畜相互传播。

4.6 宣传培训 利用电视、广播、宣传册等手段宣传布病防控知识,特别是在好感染或产犊季节,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养殖户、工作人员了解布病的危害性,提高群众对“布病”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各级业务部门应加强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防控能力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清民.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研究对策[J].兽医导刊,2010,151(3):21-23.

[2]孙承恩,马恒之.布鲁氏菌病[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Alton G G.Animal Brucellosis[M].CRCPress.Printed in the USA,1990.

[4]还锡萍.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江苏卫生保健,2002,(4):176-178.

[5]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187-193.

[6]陈溥言.家畜传染病学5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5-141.

[7]张士义,工森林,聂志文,等. 国内外防治布鲁氏菌病主要技术措施的实施及评价[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9,14(6):347-350.

[8]严玉宝,胡娟,周岷江.澳大利亚动物疾病现状及防制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2010,21(7):41-43.

[9]肖东楼.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171. (责编:陶学军)

上一篇:闽楠与香樟混交效果评价 下一篇:棉盲蝽灯下诱虫规律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