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突破焦虑的父母,做的事是“不去做什么”

时间:2022-09-08 07:31:01

最先突破焦虑的父母,做的事是“不去做什么”

谁不曾为孩子的成长歇斯底里过

2015年每天都是新的,我不再像之前一样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歇斯底里了。我看到周围朋友仍像我当初的状态一样,便想分享些自己“不是经验的经验”。

去年之前,我和我太太可以说曾疯狂地给孩子创造机会“尝鲜”,给他换了两所国际学校,后又换回公立学校,给他报了N多兴趣班,基本身边朋友推荐的都去试试看。

然而,折腾一圈下来,除了我和我太太累,孩子也有点搞不清状况。我们一家试得越多,越有点无所适从。看来,不能人云亦云。好多人艳羡美国的学校教育,可我看一些报道说,有非常多的美国孩子是“在家上学”,却也能成为华尔街的金融精英,或是登上纽约艺术殿堂。

或许我们错了。与其指责体制、学校、老师,抱怨环境,不如想一想有些什么事情是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

不要用爱给孩子构筑另一种形式的枷锁

去年我看到一本书,一个17岁的美国男孩写的,书名直接翻译的话叫《黑客你的教育》,讲自己是如何探索这个世界、拓宽人生边界的。

这个小伙子是个自我驱动型的人,对感兴趣的事情万分投入。他列出一个对学习和成长有帮助、应当去结识的社会上的牛人名单,然后逐一研究认识对方的策略、时间和地点。并且每次在见面之后,他基本都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不仅仅以年龄优势取胜。

我受到的触动蛮大的。一方面是这个美国孩子就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功与过”。我们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却可能在不经意间,以爱和自由的名义,给了孩子另一种形式的枷锁。

另一方面,我那个时候,跟很多同样做父亲的人聊,也正好感受到一点很重要:以退为进。实际上,我们应当退半步,让孩子做回普通人,去寻找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尝试把亲子活动变成一个个探索游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和我太太商量,咱们试着只做孩子的旁观者和引导者。其实不可能一下子百分百地“旁观”,一开始只能做到引导者,我们开始在他身上做“实验”。

给他过11岁生日时,我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儿子克服重重困难,找到各种线索,跑了家里以及小区里五六个地方,才破解密码,拿到我完全可以轻而易举送给他的礼物。

国庆假期时我们全家一起出行,我故意让孩子做“总策划”。他来做攻略,制定旅行计划,进行家庭成员的分工等等。

今年春节前,我们家筹备年货时,我把它变成了一次经济学科普和调研的机会,让他去货比三家,了解“性价比”的真正含义。

就这样,孩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乐此不疲。我们也觉得好玩,一家人其乐融融,都没那么累了。我和我太太也有了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的机会。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冲动

他这种探索世界的冲动,简直停不下来,也干过一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事。譬如他在参加“趣课题”实战营时,有一次为给饮料瓶分类,把客厅搞成像“生化危机”的实验室,还拿家里的狗当“助理”,拼命让狗尝饮料。

我们虽觉好笑,但也感到过瘾,因为他进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们做“旁观者”的实验到现在进行了只有半年多时间,但我看见儿子身上确实正发生一些变化。他变得开朗一些了,做事情也更加积极。

看到一个数据,说95%的中国父母都很焦虑,而且日益加重。另外看到一个国外的报道,说好多外国父母也焦虑,但是最先找到出路的,正好也是5%的人――这些人做的事情就是“不去做什么”,仅仅只是利用好闲暇和碎片时间,带领孩子去多感受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冲动。

上一篇:自我教育: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下一篇: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