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就业歧视的经济价值

时间:2022-09-08 07:26:57

论反就业歧视的经济价值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6FX01

2004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就业已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和保障。然而,我国近些年来就业歧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反就业歧视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事情,现阶段,在我国反就业歧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我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及特点

1.我国现阶段就业歧视的情况较为常见,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有:身份(户籍)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健康歧视等。

(1)户籍歧视。户籍歧视,即因求职者是农业户口而对其做区别对待。虽然从2003年起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这些通知只是杜绝或者取消了明文的规定,实际上大多数城市政府仍然对农民工采取歧视态度。一些城市的劳动管理部门向企业下达安置本市居民的任务,促进和帮助本市居民就业,可是对于农民工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不是帮助和完善,而要予以取缔;不少企业没按照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等条件。

(2)地域歧视,即对本地以外的居民的就业进行歧视,通常做法是优先安排本地居民。2001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居民就业促进条例》的第21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员工,在符合岗位用工条件时,应当遵循先居民、后劳务工的原则。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及其所属机构需要招用员工的,应当通过劳动部门先招用居民,未能招到或招足居民的,招用单位可以自行招聘。”为保障本地居民就业而做出类似规定的绝非仅仅只有深圳市。

(3)性别歧视,主要是对女性的歧视。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面向全国相关企事业单位调查,在75家企业中愿意招收男生的有42家(56%),愿意招收女生的只有3家(4%),剩余26家(34.6%)男女生都愿意招。 性骚扰也是性别歧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2005年公布的中华女子学院的调查表明,接受调查的2730人中,32.7%的女性和8.3%的男性曾经受到过性骚扰。

(4)年龄歧视。依据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人事部于1994年6月颁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其中第14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年龄条件为35岁以下,经主管机关批准,可适当放宽限制。至于在地方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设定年龄条件的更比比皆是。

(5)健康歧视。2003年的“乙肝歧视案”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使得卫生部和人事部在2004年公布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取消了对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限制性规定。但是,由于没有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实生活中很多用人单位都检查求职者是否携带有乙肝病毒或者有无其他健康问题,一些单位就会事实上因求职者携带有乙肝病毒或者有其他健康原因而拒绝录用,但却以别的原因为借口。

2.分析我国公民平等就业权受侵害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公民平等就业权受到的侵害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

(1)制度化。身份歧视就是由于城乡户口二元的体制的、制度性的原因造成的。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时对报考学生的身份、地域,所毕业院校进行限制,对婚姻状况进行限制,甚至还对地方方言、报考者生源进行限制。地方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时对公民平等就业权的侵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他制度化的侵害平等就业权的情况有:规定一定级别的干部超过一定年龄后不再提拔,对男女职工规定不同的退休年龄等。

(2)公开化。对公民平等就业权的侵害主要是通过直接歧视的方式。简言之,直接歧视的差别对待依据的标准是为国内法或国际公约所明确禁止的,而间接歧视的差别对待依据的标准表面是公平的,结果却与直接歧视一样侵害了为国内法或国际公约所保护的群体。我国现阶段对平等就业权的侵害往往是直接地、裸地违反国内法或者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

二、反就业歧视为何必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进步,“机器排挤工人”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力量对比日益悬殊,如果仍然对他们适用“私法自治”、“合同自由”的原则,赋予他们同样的权利,势必不利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求职者,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世界各国劳动立法和反就业歧视立法的根本立法理念就在于保护弱势群体――劳动者和就业者。求职者和就业者的弱势是相对于雇主和用人单位而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地位的弱势。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雇主由个体户或者小作坊主变成了大企业主,由小商人变成了大零售商、零售巨子、超级连锁商。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时期,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组织纷纷成立,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雇主和用人单位的强势越发突出。即使是一些没有发展成为特大企业的一般雇主,它们的经济实力也大多强于作为求职者和就业者。

2.求职者和就业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正因为“机器排挤工人”,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过剩的情况更为突出。

3.求职者和就业者诉讼上的弱势。与经济地位弱势相伴的是诉讼上的弱势。一方面,雇主特别是一些大公司资金雄厚,能够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打官司,而一般求职者和就业者花不起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来进行诉讼;另一方面,按照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求职者和就业者由于经验的缺乏而无法举证或者举证不完全,而雇主由于经常进行类似的诉讼而有丰富的诉讼经验,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较充分的举证。

4.求职者和就业者的生命和健康易受伤害。即使求职者和就业者违约,雇主损失的也只有经济利益而没有生命和健康利益。与雇主不同,求职者和就业者在劳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利益容易受到侵犯以外,生命和健康利益也容易受到侵害,例如,有的求职者为了被雇用而允诺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有的劳动者为了不被解雇而被迫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下劳动,甚至可能被胁迫、被暴力强迫劳动;有的女性为了被雇用或者不被解雇而不得不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从事不适宜的工作。

三、反就业歧视的经济价值

从理论上说雇主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选择劳动力的时候不会考虑与工作需要无关的条件,因为如果考虑了与工作需要无关的条件,实际上就是自己“作茧自缚”,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范围,而不能从广阔的劳动力资源中吸纳最好的、廉价的劳动力。

对整个社会来说,不管禁止还是不禁止就业歧视,雇主所雇佣的劳动者数量都是一样的,虽然所雇佣的劳动者的人员结构不一样。例如,在歧视女大学生就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招用的大学生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而在不歧视女大学生就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招用的大学生中男、女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是在两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招用的大学生总数是相等的,就业歧视与否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和失业率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然而,就业歧视无论是对于雇主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对经济效益的损害。反就业歧视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力是社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否得到合理的、优化的配置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雇主而言,因为歧视行为他们将不能从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资源中挑选最合适的劳动力,这些歧视性雇主很可能最终因没有竞争力而被赶出市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因为歧视行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将得不到尽可能好的优化配置,相当多的劳动力资源会因为与工作需要无关的原因而被雇主排除在就业的大门之外,而在这些人中肯定有许多人是非常适合从事某些职业的。反就业歧视的关键在于禁止用人单位因为与工作需要无关的原因拒绝雇佣求职者,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尽可能最优化配置劳动力的目的。

2.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如果社会上普遍存在对某类人的就业歧视,就必然会影响对这类人的教育、培养和投资,例如,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女性求职者在就业中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从而不能达到其相应教育背景的就业期望,这就会造成社会上对女性教育投入减少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被歧视群体就会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这不利于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损害社会的经济发展。反之,如果社会上不存在就业歧视,人们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就不会根据就业歧视的情况而厚此薄彼,从而使一切可能发展的人力资源得到培育。

3.促进求职者、就业者与雇主关系的协调,减少矛盾和摩擦,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就业不仅是劳动世界男女谋生的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这使得就业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使所有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尊重工人权利和获得充分就业,对于实现社会公正、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我国有关就业歧视的纠纷和争议越来越多,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2003年浙江一位应届大学生周一超在报考公务员员中,成绩合格但仅因在体检中被查出乙肝病毒携带“小三阳”而未被录取,周一超因此而走向犯罪的极端,杀死招考工作人员1人,重伤一人。公平就业能够消除这些交易成本,实现雇主、就业者和劳动者、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马冬玲:《差距、挑战与对策――“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国际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3期

上一篇: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完善 下一篇:论新时期计算机经济犯罪的证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