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和初中语文整合教学之高效

时间:2022-09-08 06:30:39

浅谈初中历史和初中语文整合教学之高效

摘要:自古"文史不分家"现代教育之终极目标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简言之,学校就是为一代一代的为国家社会培育合格人的地方,语文教育则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何在初中这个衔接小学和高中的重要阶段上,在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的黄金时期里,加一把劲,那必将是在语文教学中比知识领域还更加有意义的尝试。历史就是这把绚丽的火焰。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高效; 实践;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14-01

能否"高效"是课改前后的最大差异。高效课堂就是在教学方式和课堂文化的重塑过程中,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心并被日益放大的一个显性概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花最少的时间,产生最大的课堂效益是基础类学科教师口中的热门词,也是大家身体力行,积极实践的教育目标,但取得效果者寥寥,大多数教师在在课改的道路上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泥沼,收效甚微,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教学的"量"上,饶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1.客观现状及分析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从2010年开始课堂高效改革,我也在学校指挥棒下奋战了5年,但5年的课改也让我回到了起点。语文教学还是摆脱不了那魔咒――"没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中学各科的轮流轰炸下学生疲于应付,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已经潜移默化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方法,这样的情况对我来说不能不说是屡战屡败。

转机来自于2014年3月,在学校公开课上的一次偶然。那是一次历史课,我震惊了,这感觉和语文有区别么?从没仔细接触过的历史的我又找到了一条屡败屡战的理由。我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历史"。

2.历史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排序与初中语文学科有着惊人的交叉和渗透,文史能结合,既有利于让历史课堂神采飞扬,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也能让语文课堂融入更多的人文感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用历史层面的感性思维来审视语文课堂中的情感高地极具实践意义。

3.课堂及习作取得的效果

初步选定的试验对比班级是八年级平行班1班和2班,2班由我担任语文和历史教学,以"课堂效果"和"习作"作为实验阵地。课程设置分别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近代的中国――侵略与反抗》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战争》。两门课程有着极其近似的课程安排。甚至把历史语文混合起来讲都不会有任何的不妥。

在语文和历史的这个单元的教学中,用学生的话说,仿佛没搞懂什么时候是历史课,什么时候是语文课,语文课上多了历史的悲凉,历史课上多了语文的华丽。

在讲《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课的时候,用以前的讲法,历史背景轻描淡写,整个过程学生还是在学习语文技法,自身难得融入其中,但现在我的做法是这课和历史的《劫难中的抗争》这单元混着讲。学生用不着分清我是说的历史还是讲的语文。整个3节课的过程,英法联军狰狞的面孔就映照在学生的瞳孔里,我看得出,学生激动了,把一个青少年特有的血的冲动,融入到了雨果温文调侃,嗔嗔怒放的言语之中,历史的沧桑真实、 浪漫文学的热情夸张和学生那拳拳爱国心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学生激动了,我也激动了。

在历史单元测试中,最后一题是《和平离我们远么?》历史课写作文,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是前所未有,但我尝试了,激动未平的心闭上嘴用汉字来表达,那是痛苦的,是急迫的,连平日为找素材都大费脑筋的习作,我也解决了,当然,我只是把语文课后习作《世界何日铸剑为犁》改了个名字,趁热打铁而已。

这种教学模式我整整用了1年,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效果。

首先,学生听话了,上课专注了,愿意听了,真正的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次,师生感情更好,学生更善于表达。

再次,学习效果提升了,作文写的出来了,思维方式更加感性了,知识面宽了,连苦涩难记的历史也记得住了。

最后,作为一个青少年,更加热血了,对世界,对中国,对民族,对英雄,有了新的看法了,或者说,叫世界观更"正"了。

4.教学实践的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建立在历史和语文这两科同宗不同门的学科上,对教材的分析来看,历史课程的安排和语文课程很大程度上是相关联的,教学进度也是可以统一的,完全可以互补互通,但是受限于中学课程的设置,几乎没有语文老师兼任历史老师的,从而导致两门学科脱节严重,各为其政,以我校为例,很多语文老师对历史事件居然一窍不通,三年语文课,没讲过一件正在发生的实事。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职。

中学课程表面看来是科科独立,其实内在的关系千丝万缕,相辅相成,这种科目内在的联系现在正在人为的被切割,对教学来说也许能看见眼前利益,但对教育来说那就是"毁人不倦"。

如何才有效,才高效。不是一分钟不停的灌输中考要考的知识,不是围着考点不停的琢磨,课堂中赋予学生人的灵魂,做人的本质,才不枉"育人"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 《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 李炳亭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3

[3] 《谛听教育的春天》 郭思乐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3

[4] 《高校课堂22条》 李炳亭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5

[5]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周小山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7

上一篇: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理论评述 下一篇:团队冲突对团队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