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策略

时间:2022-09-08 04:13:00

谈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策略

一、发展困境

贵州落后于其他省市,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的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振兴贵州、加快贵州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建设贵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贵州,是复制一个深圳,拷贝一个温州,还是利用贵州资源,建设特色贵州、民族贵州、多彩贵州?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建设贵州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贵州不是深圳,贵州不是温州。贵州的省情是:

(一)文化相对落后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的多民族的后进省份,建省不过600年,历史积淀不厚,文化底蕴不足,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贵州有600万人不懂汉语,占贵州总人口的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1838781人,仅占总人口的5%。

(二)交通闭塞

贵州山高谷深,水、陆、空交通欠发达。至2012年3月,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2023公里,每1万平方公里17.60公里,全国排名22位,远远落后于近邻四川和云南。四川3000公里,每1万平方公里48.50公里,居全国第13位;云南2746公里,每1万平方公里39.40公里,居全国第17位。

(三)经济水平低

贵州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单一,整体经济实力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与东部省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便按照把贵州建成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发展,到2020年,贵州的总体实力与现在相比肯定会有巨大的提升,但与东部省市相比,仍然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

(四)优势正在丧失

贵州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指标处于下游水平。贵州占优势的是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承载民族文化的民族语言,有保留完好的苗语、瑶语、布依语、侗语、水语、仡佬语、彝语等7种少数民族语言。其中,苗语有东部、中部和西部3种方言类型,各方言类型下面又分为若干次方言和土语;瑶语有优勉、斗睦、巴哼3种方言;布依语分为黔南、黔中、黔西3种土语;侗语有南北2种方言;水语有阳安、潘洞、三洞3种土语;仡佬语有4种方言。这是除云南省以外其他省份无法复制的宝贵财富。但这种优势随着汉民族强势文化的影响,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同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正放弃本族语言,改说汉语;即便本族之间用母语交流,也因大量的借词挤占,取代了民族语言词汇;汉语词法句式的影响渗透,形成苗汉、水汉、侗汉、瑶汉夹杂的“克里奥耳语”式混合语;这是民族语言消失的前奏。

二、原因

政治、历史、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了贵州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承载民族文化的民族语言被汉语飞速同化,走向濒危境地。这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相当多的人认为,民族文化就是民族歌舞、节庆、建筑、服饰、文学作品、民族医药、风俗习惯等看得到、听得见的东西。很少有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语言。尽管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Daudet)的《最后一课》从100年前(1912年)传入中国后,近一个世纪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但是大部分人对民族语言之于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以致在制定抢救保护民族文化措施时没能抓住关键。我们欣喜地看到,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教育厅联合出台了《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同时省政府还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1号文件),两大计划都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放到了重要地位,对建设目标、具体实施、责任追究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美中不足的就是,两大计划对民族语言缺乏具体的目标。

(二)对“建设什么样的贵州”认识上有偏差

衡量一个地方的实力,包括经济指标和文化指标两个方面。文化是软实力。建设贵州固然要大力抓经济建设,但更应根据贵州多民族共居、多民族文化共生、多民族语言并存、山朗气清、水秀民淳的特点,着力打造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民族文化生态省、公园省、旅游文化省。只有地方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缺乏政策支持

世界上有32个国家在其《宪法》中增加了保护本国其他民族语言、原住居民的条款[1]。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一条也说“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但民族语言的地位并不明确。目前的现状是,既没有保证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民族地区工作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具体政策,更没有将民族语言列入学校考试,激励少数民族学生用母语学习的相关规定。像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考汉语、英语,却不考民族语言,这不仅降低了民族自信心,还大大加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负担——既要学汉语,还要学英语。虽然有加分的政策照顾,但对以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

(四)责任主体不明

民族事务委员会是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推行的组织者,却无权过问由教育部门主管的语言教学的主阵地——中小学校。而学校则把试行双语教学当作本校教学改革研究的范畴,未能纳入正式管理[2]。

(五)机构设置不健全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设有民族语言办公室,而各地州的民族宗教事务局科室设置多寡不一,多则6个,少则3个,只有铜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设有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

(六)缺乏民族语言师资岗位

贵州省虽然开展了多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培训了大量的双语师资,但因没有专业的师资岗位,极大地影响了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加上没有相应的晋级晋职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师资的积极性,形成“运动来了,要检查评比了就搞,评完便完事”的局面,如此这般,还谈何科学研究。

(七)缺乏专业的研究团队

研究民族文化的队伍很庞大,但相当多的人没有经过语言学的专业培训,本民族语言学研究者稀缺,而汉族学者又存在语言障碍,加上经费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团队的扩展。

三、对策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就强势文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提出如下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真正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开动脑筋,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出台地方性法规,从民族语言教育、升学、招考、就业等方面将民族文化保护落到实处。双语教学成为民族地区学校的基本条件,报考省内高校,汉语作为必考科目,外语、民族语言作为选考科目,汉族、少数民族学生都可选考。在贵州民族大学新建民族语言与文化或民族师范专业,在相关院校开设民族建筑、民族歌舞、民族医药、民族工艺等专修班,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民族文化工作专职教师或干部。在民族地区的公务员招考中,会说民族语言应作为必备条件。这样,既解决了升学考试和就业问题,也对重树民族自信心大有裨益。如此一来,选择本族语言作为母语的人数必然会大幅上升,重振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化品质也自当指日可待。建立健全各级民族事务机构,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建立民族语言研究所,设立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现阶段应立即着手贵州语言音库的建设工作,组织专家对贵州省境内所有语言进行录音,为抢救、保存贵州省现今语音面貌留下第一手数据资料。目前,笔者所在的铜仁学院已着手采录黔东汉语方言和松桃苗语了,但由于经费不足,进展缓慢。加强与湖南、云南、广西等地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合作,联合攻关,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地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或高校组建民族古籍整理专业队伍,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民族语言教育科和民族语言教研室,接受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结合《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在中小学设置民族语言教师岗,将双语教学作为学校常规教学内容固定下来。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州省在这方面还有很多课题要做。只要我们去做,特色贵州、民族生态贵州、公园贵州就离我们不远了。

作者:萧黎明 王彬 单位:铜仁学院

上一篇: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文化释解 下一篇:民族文化与旅游工艺品开发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