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医源性气胸的治疗

时间:2022-09-08 02:48:03

疼痛科医源性气胸的治疗

摘 要 目的:探讨在进行穿刺治疗时,如果发生气胸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应用封闭式静脉留置针胸腔穿刺。结果:抽气后,3例患者的呼吸均恢复正常,肺部X片显示:肺复张良好,无不良后遗症。结论:封闭式静脉留置针胸腔穿刺,因操作简单,损伤小,处理及时,无1例发生医疗纠纷。

关键词 气胸 封闭式静脉留置针胸腔穿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08

疼痛医生在进行穿刺治疗时,如果发生气胸并发症,一般请胸科或呼吸科医生帮助处理,其中胸腔闭式引流是专业科室最常选择的治疗方法,尽管该方法治疗效果可靠,但由于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损伤大,病人较为痛苦,对于出现医疗并发症的疼痛患者,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

资料与方法

收治气胸患者3例,男1例,女2例,年龄62~76岁。气胸分别发生于小斜角肌的靶点注射、肋间神经阻滞和胸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其中2例患者在行穿刺时,突然恶心、胸闷、出冷汗、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立即给予吸氧,半坐卧位,急查床旁胸片诊断为气胸,肺泡分别压缩约30%、40%;1例治疗后1.5小时,病人出现胸闷、胸痛,呼吸急促,摄胸片诊断为气胸,肺压缩为20%。3例患者均确诊为张力性气胸。

材料与方法:用密闭Y型静脉留置针,规格型号22G×25mm,公称流量30ml/分。备穿刺包1个,无菌手套2付,5ml和20ml注射器各1付。患者取坐位,选择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拧下Y型留置针三通上的护帽(密闭直型留置针拧下肝素帽)接5ml注射器。穿刺时,右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左手持留置针,当针尖进入皮下后,右手回抽注射器,左手缓慢进针。抽到气体时,右手固定针心座,左手将套管针梗推入并固定套管座,右手退出针心。针心退出后,操作者暂时关闭连管流量夹,由助手将5ml注射器换成20ml或50ml注射器抽气。抽气时松开流量夹,排气时关闭流量夹,至胸腔内气体抽尽后,拔除静脉留置针套管,压迫针眼10~15分钟,用输液贴覆盖针眼。

结 果

抽气后,3例患者的呼吸均恢复正常,胸部X线片显示肺复张良好,无不良后遗症。

讨 论

穿刺治疗是疼痛医生的基本诊疗技术,在胸背部的穿刺治疗中,气胸是较为常见,且易于引起医疗纠纷的并发症。对于气胸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是胸腔闭式引流和用针头直接穿刺抽气。为了降低医源性损伤和防止抽气时针头误伤肺脏,近年来,不断有各种改良方法的报道,如用中心静脉导管和改良式细导管替代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1~3],用普通静脉套管针连接三通及连接管替代金属针头穿刺抽气[4]。尽管以上方法各有其优势,但在使用时仍不够方便和简洁。疼痛科的患者与呼吸科不同,一般肺功能良好,肺壁刺伤后,针眼易于恢复。近年来,疼痛科广泛使用25G(0.5mm×38mm)的球后注射针头进行浅部的神经组滞和靶点注射治疗,注射时疼痛轻,组织损伤小,意外发生气胸后,一次性抽气多数可以治愈。封闭式静脉留置针已在临床护理中普及使用,寻找容易,价格低廉。使用封闭式静脉留置针胸腔穿刺抽气,因针细,创伤小;套管强度适中,可有效防止抽气中误伤肺泡壁;自身有连管,无须再配接三通和连接管。由于使用简单、方便、疼痛医生容易自行操作,值得临床借鉴。对于肺功能较差,肺泡壁损伤重以及抽气后反复气胸的患者,仍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或请专科处理。

参考文献

1 裘雨林.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38例疗效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07,(3).

2 杨晓滨,谢广宏.细管引流术在胸外科应用5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4).

3 许超,王恩举,朱志勇.改良式细导管引流在胸腔积液中的应用.淮海医药,2008(1)

4 姜云.静脉套管针用于胸腔穿刺103例.中国乡村医药,2008(7).

上一篇:压力致失眠1例 下一篇:临床标本腊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