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4:10

疼痛护理管理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1篇

1.1组织护理人员全员系统培训

1.1.1更新理念,转变态度打破传统观念,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多认为患者只有在出现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时候,才有必要给患者进行止痛治疗,而忽视了提前镇痛的重要性,并且过分担心麻醉镇痛药的成瘾性。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疼痛理念已更新,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在临床上凸显其重要地位,消除疼痛是患者基本权利,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转变理念,关注患者疼痛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爱。

1.1.2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考核提供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疼痛知识教育来提高护士疼痛管理水平,聘请疼痛管理专家及药物镇痛专家授课,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疼痛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措施、骨科疼痛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镇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镇痛泵的管理、各种疼痛护理记录单的应用等知识进行培训。

1.2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我科成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工作计划、实施、评价与整改。护士长在病区疼痛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组织以疼痛管理为主题的护理业务查房、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等,深化疼痛管理理念,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护理责任组长由病房业务骨干担任,参与到护士培训计划中,同时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和处理本组护士的疼痛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沟通,协助护士长工作。协助医师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原因、类型;教会患者准确表述自己的疼痛;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史,为患者提供全面护理;观察患者疼痛的进展、疼痛治疗的效果及使用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3制定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流程

1.3.1疼痛评估患者入院2h内对其进行首次评估,疼痛评估的量表主要有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使用的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合而为一的长海“疼痛评估尺”,分别向患者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护士随身携带“疼痛评估尺”。制定与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化疼痛问询方式。在患者入院时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具体项目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部位、性质、原因、疼痛评分、持续时间、睡眠影响情况、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护理措施和护士签名。在患者入院2h内完成首次评估,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此后每天9∶00进行疼痛评估。对于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对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患者分别每1,4,6,8h评估1次;另外对于疼痛评估≥5分者,报告医师,给予镇痛处理后再评估1次,然后每4h对患者进行1次评估。

1.3.2疼痛干预疼痛干预护理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药物镇痛。非药物措施包括:(1)环境护理。嘈杂烦乱的环境会诱发和加重疼痛。因此将患者安置在舒适整洁的病床上,室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适宜的室内温湿度能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紧张心理,减轻疼痛。(2)护理。正确的和制动是止痛的最好方法。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显,且活动时加重,合理制动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抬高肿胀的肢体,并保持外展中立位,有利于改善血循环,起到消肿止痛作用。(3)骨折早期合理使用冰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热敷患肢可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局部血供,减轻疼痛。(4)指导患者疼痛时听音乐,音乐疗法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减轻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通过慢呼吸运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引起疼痛及松弛紧张,达到控制疼痛目的。我科多模式镇痛是在神经阻镇痛泵或静脉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静脉、口服用药。当疼痛评分≤3分时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为4~6分时,实施非药物、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非药物、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1.4针对患者及家属疼痛教育

1.4.1转变患者及家属疼痛理念患者及其家属在疼痛控制上对疼痛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伤后及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害怕麻醉镇痛药对伤口愈合影响或产生的毒副作用,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转变患者理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疼痛对机体是有害的,疼痛是可以避免的,从而让他们主动配合疼痛治疗。

1.4.2落实疼痛护理教育措施在患者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回房时,责任护士、管床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病房张贴疼痛尺,病床边悬挂彩色镇痛小贴士,内容涵盖疼痛对人体的危害,疼痛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非药物治疗措施,常见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每月开展疼痛护理教育课堂,强化患者无痛理念,能够熟练使用疼痛评估尺,鼓励说出疼痛的感受,掌握疼痛护理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1.5评价指标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开展前后,对患者采用长海“疼痛评估尺”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6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创伤骨科病房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意义临床工作中,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创伤、手术、术后固定与特殊、功能锻炼、特殊治疗等均可引发疼痛。在常见的疼痛强度评估中,骨科疼痛的级别较高,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关注,因此合理、及时、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护士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非常重要。

3.2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均为急性疼痛,即为最近产生并可能持续较短时间的疼痛,通常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但急性疼痛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从而影响患者康复,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由于疼痛因素存在,患者往往惧怕功能锻炼,活动减少,伤肢血流减慢,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延长住院时间。在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后,通过制定疼痛评估流程,能够正确规范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规范化镇痛药物使用,制定患者疼痛护理管理流程,使患者能够在疼痛耐受情况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更好地促进患者伤肢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节省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日。

3.3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是患者对疼痛控制状况的总体评价,从患者的角度来反映疼痛控制质量的总体状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疼痛护理,护士给患者的安全而有效的疼痛处置信息将增加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疼痛得到控制,改进临床效果,减少患者的焦虑,增加满意度。同时,责任护士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疼痛教育及评估,每月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加强了护患沟通和情感交流,融洽了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晚期胃癌;疼痛管理;应用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6

胃癌是发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1, 2]。本研究将近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 11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优质护理在晚期胃癌患者疼痛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5年 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确诊晚期胃癌, 预计生存时间均 >6个月, 排除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其中男 68例, 女 42例;年龄 18~68岁, 平均年龄 (56.5±7.8)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55例。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疼痛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 具体如下:①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癌性疼痛, 告知患者疼痛程度与环境、疼痛敏感度、其以往的生活经历、疼痛体验等因素有关。给患者讲解疼痛评估方法。②癌性疼痛是晚期胃癌患者的一个重要表现, 疼痛程度较严重, 多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极大痛苦, 同时造成心理负担, 所有多数患者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宣教,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疼痛产生的原因、疼痛的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方法以及药物干预产生的副作用等相关知识。让患者和家属认识什么是药物成瘾性, 告诉患者产生药物成瘾性的因素与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方式等情况有关, 认识到药物成瘾性的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一般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 根据患者的疼痛描述将疼痛分为 5个等级:Ⅰ级疼痛:无疼痛感;Ⅱ级疼痛:有轻微疼痛感, 可被忽视;Ⅲ级疼痛:有疼痛感,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Ⅳ级疼痛:有严重疼痛感, 影响日常生活;Ⅴ级疼痛:有剧烈疼痛感, 需卧床休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表总分 10分, ≥8分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疼痛程度 观察组Ⅰ级疼痛 9例, Ⅱ级疼痛 8例, Ⅲ级疼痛20例, Ⅳ级疼痛18例, Ⅴ级疼痛0例;对照组Ⅰ级疼痛3例, Ⅱ级疼痛6例, Ⅲ级疼痛12例, Ⅳ级疼痛31例, Ⅴ级疼痛3例。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率为 98.2%(满意 54例, 不满意 1例),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7.3%(满意 48例, 不满意 7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癌性疼痛是多数晚期胃癌患者存在的问题, 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情况严重时可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痛苦, 极不利于患者预后[3, 4]。所以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疼痛管理和干预是临床治疗普遍关注的问题。优质护理应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的疼痛管理是根据患者癌性疼痛表现给予进一步干预, 为患者预防、缓解疼痛提提供有效条件[5]。告知患者以及家属癌性疼痛产生的原因、疼痛的干预方案以及用药剂量、用药方式、用药时间等相关注意事项, 以此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发挥疼痛干预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利用疼痛转移法转移患者注意力, 缓解疼痛, 必要时可利用药物止痛。优质护理的实施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交流和通过, 让患者和家属对癌性疼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有利于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应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疼痛护理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丽嫦.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影响效果观察. 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12):2212-2213.

[2] Kelly Daniel F.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Cushing's disease: a review of success rates, remission predictors, management of failed surgery, and Nelson's Syndrome. Neurosurgical Focus, 2007, 23(3):198-200.

[3] 张红.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影响效果. 河北医药, 2013, 35(13):2068-2069.

[4] 王荣. 整体护理干预在预防晚期胃癌患者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10):45-47.

[5] 季玉秀. 对晚期胃癌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 吉林医学, 2012, 33(30):6655.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 肾结石; 疼痛

doi:10.14033/ki.cfmr.2017.7.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91-02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如急性发作可表现为剧烈绞痛、发热、畏寒,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疼痛为急诊肾结石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剧烈疼痛可引起机体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影响患者正常生理平衡。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针对急诊肾结石患者实施,旨在为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为探究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肾结石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患者均为急诊入院,表现不同程度腹部或腰背部剧烈疼痛,经超声明确诊断为肾结石。个体化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2.5±7.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3例。常规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2.9±7.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协助患者完成治疗前准备,遵照医嘱实施药物和护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M行干预。个体化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1)评估患者疼痛。按照疼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程度、性质、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放射痛顺序快速评估,对患者疼痛程度和对疼痛耐受程度进行分级。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健康知识接受程度、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2)疼痛护理。采用语言、行为方式实施护理,让患者感到亲切、和蔼,受到尊重。首先指导患者在床上安静休息,以蜷缩、屈曲、膝胸或患者自觉最舒适减轻疼痛。向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对肾结石发病及引起疼痛认知,消除患者对剧烈疼痛过分恐惧、担忧和紧张心肌。指导患者有规律呼吸,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让患者家属与患者进行交谈患者感兴趣事情或话题,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方法减轻患者疼痛。指导患者家属采用按摩、腹膜腰部,以帮助患者放松,提高疼痛阈值,减轻不良情绪。对于有发热、恶心、呕吐患者积极予以降温、止吐处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1.3 观察指标

(1)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6 h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在0~10 cm刻度尺分别代表0~10分,10分表示剧烈疼痛,0分表示无疼痛,由患者主观进行评分[2]。(2)护理满意度:患者出院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方法等8项内容进行评估,总分50分,39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6 h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6 h后个体化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个体化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结石类型,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以急性疼痛、畏寒、发热起病,具有症状表现重特点。急诊肾结石患者多合并有剧烈疼疼,为结石刺激肾脏或输尿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多呈绞痛,严重者可表现为休克[3]。研究指出,疼痛可反射性引起机体体液、神经调节紊乱,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造成影响,以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为主要主要表现,减轻疼疼痛可有效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4-5]。另有研究指出,肾结石疼痛可引起患者对疾病产生过分紧张、恐惧、担忧情绪,可引起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抵触等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6]。

临床护理工作在减轻肾结石患者疼痛中应用有重要作用,疼痛为人体主观感受引起发生,减轻患者不良情绪、转移患者注意力、保持乐观心态等方式均能提高患者疼痛阈值,从而减轻患者疼痛[7-8]。本次研究将急诊肾结石患者分组进行对比研究,个体化组在常规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通过护理干预后个体化组患者疼痛较常规组显著减轻。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评估患者疼痛及整体情况,拟定针对性疼痛护理方案,通过干预、健康知识提高、不良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精神安慰、按摩等多种方式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以疼痛发生机制为指导原则,通过非药物干预方式提高患者疼痛阈值,进而减轻患者对疼痛主观感受,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另得出,个体化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表明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具有较高护理质量,得到患者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褚凝萍.人文护理关怀对肾结石手术患者术后睡眠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81-583.

[2]李自青,李凤霞,任凤荣,等.无痛护理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7):648-650.

[3]张丽萍,文艳,方莉萍,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脓毒症休克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9-281.

[4]牛效敏.个体化护理对肾结石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肾造瘘管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683-1685.

[5] 李颖,李水莉,单鑫,等.个性化疼痛护理对缓解急诊肾结石患者疼痛的效果[J].安徽医学,2016,37(7):902-904.

[6]李丽,胡梦玲,王婷,等.孤立肾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行肾盂持续冲洗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89-1490.

[7]李婉琼,李婉银,黎小梅,等.经皮肾镜取石术92例循证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03-104.

[8]高彦,马社君,邢保娥,等.150例肾多发结石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肾造瘘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496-498.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

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外界因素护理

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医疗技术日益进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水平和治愈信心,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实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准确熟练地加以应用,使其具备提前镇痛、按时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并对患者进行适时疼痛评分;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知识教育,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疼痛且及时镇痛,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理负担;其次优化患者生活环境,使其心情保持轻松愉悦,早日康复。并应借鉴国际疼痛护理管理经验,提高医师、护师、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

4结语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在2014年10月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其中包括主任1名,医生3名,护理部门主任1名,护士长1名,护理成员2名,以此开展疼痛管理工作。对该科室在2010—2012年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调查,在培训学习之后对该科室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前来该科室治疗的四肢单处骨折106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对患者根骨骨折术后疼痛评分、掌骨、下肢、上肢的评分进行记录。将106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年龄区间为31~62岁;研究组患者男26例,女27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34例,年龄区间为28~59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护理小组理论授课内容为:了解骨折患者疼痛的特点与性质以及疼痛评估常用工具与方法;疼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与重要性;培养爱伤观念。106例四肢骨折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研究组53例),对照组采用小组成立前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轻度或是中度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重度患者服用西乐葆,2次/d,1粒/次,患者在手术后应该立刻送回病房,术后按照医嘱肌内注射特耐40mg,用药后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且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组患者通过责任护士对患者与家属实施的“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按照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知程度[3-4],加强疼痛知识的宣教,包括疼痛的概念与评估方法等,护理小组应该将宣教内容统一制作成册发放至患者,在手术前巩固疼痛教育内容,手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回访,术后责任护士应该对镇痛泵的治疗进行追踪和随访,每次宣教时,家属应该和患者同时宣教,并且应该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疼痛治疗效果是否满意,若存在不满意现象,应该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做出调整。药物使用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患者用药后进行评分,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5-6],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以及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

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对照组患者术后24、48、72小时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对比分析两组疼痛度评分,经t检验后(t=6.9044,3.4473,3.1693,P=0.0000,0.0008,0.0020)。

2.2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3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4.34%;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9.25%,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1,P=0.0217)。

3讨论

目前,我国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采用疼痛护理小组的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护理小组的成立在疼痛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疼痛管理水平[7],并且在提高护士对疼痛知识的知晓率与控制疼痛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多鼓励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以此为患者营造一种保持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的氛围[8],在积极健康教育下,使得护患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行药物治疗,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研究组疼痛控制满意度(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9.25%),两组之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的护理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骨折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作者:张春红 单位:高密市中医院骨二科

[参考文献]

[1]胡三莲,何丹,钱会娟,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77-79.

[2]阮洁鸿.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相关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2380.

[3]李艳,荆珂,刘蕊,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饮食保健,2016,3(13):150-151.

[4]陈琳,刘小兰.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的相关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6,6(10):246-247.

[5]蒋娟.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2):2171-2172.

[6]李红莲.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3):149-150.

[7]黄玉婷.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4(6):124-125.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骨折;疼痛;护理;镇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8-01

骨折患者最痛苦的经历,莫过于疼痛,特别是手术后疼痛对患者影响较大,也不利于术后的恢复。我院在术后镇痛方面,一直是麻醉医师为主导,护士在疼痛护理中缺乏主动性,这种模式对病人的镇痛效果虽然较为专业,但由于麻醉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没有护士多,病人出现疼痛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地业务与心理指导。基于这种现状,为了发挥护士的优势,让更多的患者享受无痛的权利,拓展护士的职业,我科建立了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将护士作为疼痛管理的主导人员,强化护士主动参与疼痛管理意识,以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6月,对我科收治的7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17-69岁。其中,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52例,多发性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设定疼痛护理目标为:疼痛级别占骨折病人总数应达到Ⅰ级(轻度)80%以上,Ⅱ级(中度)低于20%、且疼痛次数24小时不得超过3次,Ⅲ级(重度)低于5%,且疼痛缓解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1.2 方法 将疼痛管理纳入骨折患者疾病护理常规内,责任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按照无痛化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疼痛护理工作,并作好相关记录与效果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疼痛评估,提供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参与、实施镇痛方案,持续评价镇痛效果,负责术后镇痛泵的管理。

第一步: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度和对医疗镇痛的期望值。入院后一天三次评估,即早7点、上午11点、下午三点、晚7点.连续三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3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术后一天四次,连评3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三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疼痛大于或等于4分,每4小时评估一次,连测3次3分后,按规范评估。

第二步:根据评估情况,对病人进行个性化疼痛教育,改变错误的疼痛认识和对镇痛药物的过度期望,并和病人一起确定术前与术后的疼痛控制目标。

第三步:护士把评估情况报告主管医师和麻醉医师,以结合病人创伤程度、手术时间长短、手术范围大小,预先制定术前及术后镇痛方案,开出医嘱。

第四步:病人手术结束后,与麻醉医生交接术中麻醉、镇痛药物、镇痛泵的使用情况,护士主动对镇痛泵进行管理。即必须在日常评估单上记录,每班观察及交班。

第五步:责任护士执行镇痛医嘱后,对病人疼痛持续评估,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Ⅰ级(轻度1-3分)疼痛,由护士采取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对Ⅱ级(中度4-7分)疼痛,护士在采用非药物疼痛治疗的同时,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对Ⅲ级(重度)疼痛,立即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临时使用镇痛药物和执行新修改的镇痛医嘱。

第六步:每日8时,对前24小内疼痛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记录,并把评价结果告知主管医师,以修改镇痛医嘱。

2 结 果

2.1 镇痛效果明显 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总体水平得到提高,本组骨折病术后1-3天内,总体疼痛控制在轻度有87.6%、中度10.7%、重度1.7%,达到了疼痛护理设定的目标,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提高 我院在骨折病人的疼痛管理中,传统的方法是术前由医师医嘱镇痛药物,术后由麻醉医师使用镇痛泵。特别是术后镇痛泵的管理,病房医护人员均依赖于麻醉人员,当病人出现控痛效果不好时,医护人员才与麻醉医生联系,但麻醉医师由于工作性质,不能做到随叫随到,有时因为到病床查看的时间延迟,病人心理上很不满意,也会加重疼痛的感受。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责任护士每天对疼痛评估,随时到病床前解决疼痛问题,能够在药物镇痛的同时,配合非药物的护理方式,提高了镇痛效果的同时,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医疗服务很满意。

3 讨 论

疼痛是骨折病人最痛苦的经历,其症状受心理状态和其它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早在1995年,美国疼痛协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就提出,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我国传统的疼痛管理常由麻醉医师实施[1],而麻醉医师的首要任务是麻醉及术中疼痛管理,术后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之后,病人的疼痛管理成为了空白区。

骨折疼痛不仅由创伤直接导致,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疼痛感觉阈和耐受阈[2]。护士主动参与疼痛护理管理有很多优势,在护理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行为,充分了解患者疼痛的心理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非药物治疗,如与患者交谈而转移注意力,选择适当的时机告知患者治疗的进展及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使患者的情感得到发泄,以减轻或避免疼痛。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要准确和轻柔,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在术后镇痛泵的管理中,按时检查止痛泵的使用情况,以了解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当发现有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使用止痛药物。

在疼痛的治疗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护理学为患者服务,教会患者全身放松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创伤组织可获得恢复,以减轻其焦虑程度,缓解不良情绪造成的致敏性疼痛[3];护士应用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再配合镇痛剂的使用,使患者疼痛得到及时的处理,缩短了疼痛缓解时间并增强镇痛效果[4]。

参考文献

[1] 鄣向丽,周玲君,钱火红,等.术后患者疼痛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865-3867.

[2] 郭文琴,李会川.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疼痛干预.临床合理用药,2010,3(2):89-90.

[3] 党苗苗,惠海平.论骨折病人疼痛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84-85.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肝癌患者;介入;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89-01

肝癌是病死率及恶性程度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介入治疗全称肝癌介入治疗,是采用在不开刀暴露病灶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达到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是患者不开腹肝癌治疗首选方法。疼痛是伴随潜在或现存组织而产生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复杂的主管感受[1] 疼痛已作为临床中“第五生命体征”被重视[2]。多数患者在经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与控制,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均为介入患者,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岁,患者心、肺、肾功能正常。

1.2手术方法 对所有介入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选择穿刺点,用无菌穿刺探头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穿刺[3],从动脉内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根据实际情况给药。 选择性肝动脉灌注(TAI)治疗是通过导管以等于或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动脉内灌注药物。这样可使靶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并且减少全身的药物总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1)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介入的目的、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和优点,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术中积极配合;(2)进行疼痛教育的目的是改变患者错误的疼痛认知,学会减轻疼痛和自我放松的方法。(3)护士根据整体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疼痛认识教育,自身掌握疼痛评估方法,从而实施最佳的镇痛方案。

2.1.2患者准备:告知相关术前准备,4-6h禁食禁水,判断有无禁忌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疼痛的程度。

2.1.3用物准备:检查导管的质量,急诊器械,1%利多卡因局麻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备好心电监护仪[4]。耐受力较差者可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mg肌注。

2.2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屏气,放松,给予适当的安慰,疏导,转移注意力,减轻其痛苦。严重者可给予杜冷丁肌注。

2.3术后护理:

2.3.1评价指标:评估患者的疼痛,如:疼痛评估标尺,是一种将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结合起来制作成的疼痛评估尺。每位护士可随身携带一个疼痛尺,简单易行。其中0分代表无痛,1-2分为轻微疼痛,3-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痛。

(1) 肝区疼痛:(1) 肝区疼痛:①创造良好的病区环境;②做好基础护理;③心理疏导;④三级阶梯止痛法。⑵伤口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平卧,患肢制动24h,并用沙袋压迫止血,观察末梢血循环情况、足背温度、皮肤颜色,并告知患者术后会出现疼痛,消除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感知的紧张,疼痛时可适当抚摸其皮肤,放轻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注意与下一班的交班,多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多给予恰当的人文关怀,让患者从心理舒适,减少其不适感。(3)腹痛: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安慰疏导患者。

3 结果

参与的80例介入患者绝大部分人均可耐受,均未发生出血,血栓,胆囊坏死等并发症,其中约38例患者除轻微疼痛外无特殊不适感;10例有呕吐,胃痛等胃肠道不适的症状,给予兰索30mg静推或胃复安10mg肌注,使用保胃药后有明显的缓解;32例有不同程度难耐的疼痛感,其中24例,给予适当的解释安慰,转移注意力,抚摸皮肤等方法可缓解疼痛。其中8例,不可忍受介入后带来的不适感,背部,穿刺点出血不同程度难耐疼痛,遵医嘱给予杜冷丁,多瑞吉贴等止痛药有明显的改善。

4 小结

肝癌经皮介入是一种安全性较高,患者耐受性较好的操作[5]。在不用全麻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减少肿瘤细胞的数量,可逆转部分肝癌分期。同时也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担,减轻患者的疼痛,延长患者的生命,将不可手术的患者转变为可手术的患者。当然,介入作为一项有创性的操作,治疗患者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按需镇痛,符合现代疼痛处理的最新观念,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评估,及时的处理疼痛,有效的运用NRS评估方法 ,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因而缓解患者的疼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以上的总结,适当的护理干预对于缓解介入患者的疼痛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分别表现在术前的解释,指导,准备;术中的正确引导,解释;术后的正确护理,适当的人文关怀,以及适当的用药不同程度缓解了病人的疼痛,使其顺利的度过这一难关,从而提高其舒适度,促进患者的康复,所以,适当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介入患者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痛楚。

参考文献

[1] 霍仁霞.健康教育在疼痛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0(7):403

[2]胡春敏.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和胃肠道反应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5):221.

[3]张彩英.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干介入手术的疼痛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70.

[4]卢慧娟.外科护理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慢性疼痛 评估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6-0032-03

剧烈或长期慢性疼痛会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而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明确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因此掌握患者的慢性疼痛信息,客观评估其程度,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就慢性疼痛的定义、类型、常用的评估方法及护理管理技术综述如下。

1 慢性疼痛的概述

1.1 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和IASP (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觉和情感体验”[1],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而对慢性疼痛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疼痛导致患者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超过急性病一般的进展,或者超过受伤愈合的合理时间或与引起持续疼痛的慢性病理过程有关,或者经数月或数年的间隔疼痛复发[3]。慢性疼痛更强调引起的焦虑和抑郁,以及因此丧失社会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国际疼痛研究会对慢性疼痛的时间界定为:疼痛持续或间歇性持续3个月以上。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经构成一种独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2 慢性疼痛的特点

①疼痛持续时间较长;②病因有时不明确;③伴有疼痛行为(、面部疼痛表情、步态和改变等);④无交感神经兴奋的临床表现;⑤一般存在心理和神经因素的影响;⑥治疗比较困难,常不能以单一药物或方法缓解,需要综合治疗[4]。

1.3 分类

1.3.1 慢性癌痛

①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②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③与肿瘤相关的疼痛;④非肿瘤或治疗所致的疼痛。

1.3.2 慢性非癌痛

①劳损或退变性疼痛;②神经损伤或刺激性疼痛;③慢性炎症性疼痛;④免疫相关性疼痛;⑤缺血性疼痛;⑥淤血性疼痛;⑦精神和情绪相关性疼痛[5]。

2 疼痛的评估

2.1 评估的内容

包括引起疼痛的原因及诱因、急缓、性质、程度、部位、有无放射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此外,对于癌性疼痛的患者,不仅要注重疼痛评分结果,而且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行为、功能、社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6]。

2.2 评估的方法[7]

2.2.1 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

该方法由日本学者发明,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线性视觉模拟尺为一条10 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位于标尺的哪个位置。

2.2.2 口述分级评分法

由一系列描绘疼痛的形容词组成。最轻度疼痛的描述常被评为0分,以后每级增加1分,使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便于定量分析疼痛。最常用的是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此法既简单又容易掌握,护士可以用来宣教,但缺点是分度不精确,有时患者难以对自己的疼痛定位(表1)。

2.2.3 “长海痛尺”评估法

“长海痛尺”是将NRS和VAS有机结合的一种疼痛评估方法,在VAS的基础上,对疼痛标尺作出具体解释。使患者更容易接受,结果相对准确,减少疼痛评估误差。

2.2.4 Wong-Banker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到悲伤甚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于任何年龄,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

2.2.5 体表面积评分法(BARS)

BARS既能表示疼痛的范围,又能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人体表面积分成45个区,每个区内标有该区的号码。与计算烧伤面积的方法有些相似,请患者将自己的疼痛部位在图中标出,如果患者只用笔涂盖了1个区,为1个疼痛记分,不涂盖任何区为0分。在相应的疼痛区内,可用绿、红、蓝、黑涂盖,分别表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也可以在疼痛区内写满小的“%”“”“”和“”分别表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此法还可以计算患者疼痛面积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2.2.6 McGill疼痛问卷法(MPQ)

MPQ是众所周知的全面评估疼痛的多维测量工具,既评估疼痛的情感及感觉方面,又全面评估疼痛的部位、强度、时间特性等。它由15个描述信息组成,即11个感觉痛(跳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刺骨样痛、痉挛痛、咬痛、烧灼痛、剧烈痛、触痛、痛苦的痛、撕裂样痛)和4个情感类别(疲劳、厌倦、恐惧、痛苦的折磨),将每一个信息按照0~3分为4个等级。它较适用于老年人,包括轻、中度认知损害者。

2.2.7 McMillan法

该方法是护士对初次住院患者疼痛情况的评估表,它用目测直观疼痛标尺表示疼痛程度,并在印好的人体正面、背面、侧面图上画出疼痛的部位(患者或护士画),护士记录疼痛的时间、性质、止痛措施及疼痛对患者的食欲、睡眠、注意力、情绪、社交活动的影响。

3 慢性疼痛的治疗

治疗的方法主要有4大类:病因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及神经外科治疗。

3.1 病因治疗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创伤骨科;疼痛护理;疼痛管理;无痛病房

由于创伤骨科的大部分就诊患者大都属于急诊入院, 并且急性的骨科创伤所引发的疼痛会直接导致患者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快速增高, 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 所以实施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十分重要。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 对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积极地开展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 加强疼痛管理控制, 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收治的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共236例, 其中男157例, 女79例。患者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6.5±4.7)岁。患者发生创伤原因:属交通伤患者共136例, 平地摔伤患者共13例, 高空坠落伤患者共32例, 重物砸伤患者共42例, 机器绞伤患者共13例。依照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1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创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疼痛教育, 并按疼痛程度分级在长期医嘱上给予患者镇痛药护理, 观察组患者, 则通过建立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制定和实施疼痛护理管理的评估和护理干预流程 在患者住院后2 h内, 先进行首诊疼痛评估, 使用本院制定的规范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 详细记录下评估具体时间、疼痛原因与性质、持续的时间和疼痛评分值, 并记录下患者疼痛治疗的依从性、不良反应、用药状况。

1. 2. 2 疼痛护理干预 非药物措施包括二项:①改善疼痛护理的环境条件, 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采光, 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降低患者的疼痛感。②科学的护理, 以达到有效改善患者伤处的血循环状态, 进而达到消肿和止痛的最佳效果。在药物镇痛护理方面, 采用多模式的镇痛方法:如果患者的疼痛评分值在4~6分之间, 则给予其非固醇类抗炎药以及弱阿片类药物;如果疼痛评分值在7分以上, 则另外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力求在最小药物使用量的前提下, 达到最好的镇痛作用。

1. 2. 3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 疼痛管理小组及时地向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 在病房内张贴疼痛尺, 或者在病床边悬挂彩色的镇痛小贴士, 让患者了解疼痛的产生机理及对人体的作用, 引导患者科学地表述疼痛感受, 以便于对症处理。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分, 由本科室制作满意度评分量表, 满分为100分, 项目包括护理措施、护理模式、护理环境、疼痛护理和健康教育等5项。每项20分, 数据汇总后计算平均值。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开展综合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通过给予疼痛护理模式后, 手术后的疼痛评分(3.70±2.40)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70±2.10)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8.3%(116/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6%(101/118), 两组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疼痛评分和疼痛护理的满意度方面对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骨科创伤和手术后的固定、后期功能锻炼等治疗和护理时都会引起疼痛。目前, 疼痛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开始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2]。实践证明, 给予患者及时合理和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 能够明显地减轻或者避免疼痛对于患者心理和身体所产生不良反应, 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由于急性疼痛很有可能进展成为无法控制的慢性疼痛, 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十分有害[3]。在开展医院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以后, 护理时通过系统的疼痛评估的流程, 基本可以实现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 按照疼痛评估分值, 准确和规范地运用非药物护理和镇痛药物护理干预, 这样就能提高患者伤肢的功能恢复效率。

此外, 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能够从患者的角度来集中体现医护工作中疼痛控制的效果[4]。从本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值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护理满意度为98.4%, 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 实施按照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规范的疼痛护理,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 大大增加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增加配合度, 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三莲, 黄健.急性创伤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1):349.

[2] 李萍, 邓惠英.综合疼痛评估图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应用. 护理学报, 2011, 13(9):46.

[3] 裴天容, 李刚平.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护理效果评价.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3(14):801.

[4] 王岚, 李扬.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3):20.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疼痛护理;肛肠科;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202

疾病手术后的疼痛剧烈, 因此, 及时给予该类患者有效的疼痛护理和管理十分重要。本文为进一步探讨疼痛护理管理在肛肠科病房应用后的效果, 特选择了本院收治的80例疾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在护理中给予规范化疼痛管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疾病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收治时间为2013年10月14日~2014年10月14日。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对照组, 各4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44.21±9.00)岁, 男女比值为23∶17, 其中16例肛瘘、15例混合痔及9例肛裂。对照组患者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43.25±9.25)岁, 男女比值为24∶16, 其中15例肛瘘、15例混合痔及10例肛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在护理中施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体征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反馈给主治医生, 在医生的指示下, 给予患者镇痛药物治疗;为患者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和临床疾病知识,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 告知患者术后疼痛属正常的治疗反应, 不用过度紧张和恐慌, 应放松治疗心情;做好常规护理, 定时打扫和消毒, 开关门窗, 保持通风, 使室内的温度及湿度处于最佳状态。

1. 2. 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成立专业的疼痛护理小组, 并推选出小组长, 指导护理工作, 制定护理计划。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应该掌握疼痛的评估方法, 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伤口疼痛、用药及中医护理。

1. 3 观察指标 对经不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平均住院天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观察, 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越少, 疼痛缓解率越高, 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轻, 护理效果越好。疼痛评分采用VAS, 分值0~100分,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住院天数越少, 代表患者的恢复速度越快。疼痛缓解程度具体的评价标准: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疼痛症状消失为完全缓解;疼痛症状显著减少, 能正常睡眠和生活视为部分缓解;疼痛症状没有改善或加剧视为无效。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6.73±10.51)分和(9.08±2.42)d, 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48.90±10.26)分和(13.15±3.66)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肛肠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据相关的临床资料统计, 有75%的肛肠疾病患者在手术后容易出现明显的疼痛[1], 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如不及时控制和治疗, 将导致各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给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护理十分的重要[2]。

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无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况进行了解, 且在护理过程中具有被动性和消极性的特点, 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为服用过多的止痛药物而引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得医患关系十分紧张, 故传统的护理模式不能较好地满足临床需求[3]。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多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具体的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在室内摆放新鲜的花草或播放音乐, 转移患者的焦虑情绪;为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②伤口疼痛护理:护理人员每天进行疼痛评分, 根据评分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必要时遵医用止疼药, 并嘱咐患者采用屈膝侧卧位, 患者禁止久蹲、久坐、久站, 避免术后活动加剧疼痛。③用药护理: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应该了解伤口的位置, 并掌握换药技巧, 避免触碰伤口, 加剧患者的疼痛感。④中医护理:给予患者中医坐浴护理, 确保温度在患者的承受范围内, 避免烫伤患者, 坐浴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面色及出汗情况进行观察, 如发生头晕、胸闷等不适状况时, 可调整温度和给予患者温水口服。

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 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疼痛护理管理在肛肠科病房应用后的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缓解肛肠科患者的疼痛症状,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月蕊.循证护理对老年普外手术患者症状及自我效能的影响.社区医学杂志, 2015, 13(4):77-78.

[2] 高淑平, 王红梅, 张艳红, 等.肛肠疾病术后患者疼痛管理的实践与成效.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4):39-41.

[3] 杜文敏, 郑雄彦, 魏丽芳, 等.早期介入规范化疼痛管理在疾病术后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7):1164-1166.

上一篇:语言教学法范文 下一篇:预算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