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学分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时间:2022-09-08 02:09:46

高校创新学分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摘 要:创新学分是激励大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目前高校实施创新学分制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各高校对创新学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让创新学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深入研究,鉴于创新能力的特殊性,创新学分的实施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不适宜完全强制实施。

关键词:创新学分;高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09-03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创业的基础。从国家长远发展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短期目标来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即从学龄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教育环节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继续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者的共识。在高等教育这一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1],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找到灵感。为此,很多高校采用创新学分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创新学分”一般被定义为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2]。通常创新学分是通过考核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等创新成果来实现,作为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是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3]。

一、创新学分实施的现状

文献资料、网上调查结果以及相关学校实地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很多高校都已设置创新学分或者类似的学分激励手段。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在国内陆续实施“创新学分”的高校达几百所,并有继续增加的发展趋势[4]。创新实践学分制增强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一些调研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取得创新实践学分很重视,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完成学分要求。大部分学生认为本科生中实施创新学分有必要,且认为创新实践学分对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有帮助[6]。

各种形式的调研表明,创新学分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刘洁等调查发现,2006年实施创新学分后辽宁省五所高校本科生编写著作25部、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1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14篇)、获得国家专利11项[7]。而北京工业大学在实施创新学分以来学生参与竞赛项目数、参赛人数及获奖人数逐年上升。例如,2007 年, 由教务处组织参加的国际、国家级竞赛有17项,省部级竞赛项目4项,校级竞赛11项,共计32项,全校共有2600余人次参加,获省部级(含)以上奖项117项。2008年,由教务处组织参加的校级以上科技竞赛总数上升至42项,其中国际级竞赛5项,国家级竞赛18项,省部级竞赛5项,校级竞赛14项,全校共有2800余人次参加,获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技竞赛奖120项。2009年,教务处共组织参加学生科技竞赛65项。其中包括国际级竞赛6项,国家级竞赛25项,省部级竞赛9项,校级竞赛25项,共有4500余人次参加;获省部级以上(含)奖共计132项,其中国际级奖2项,国家级奖66项,省部级奖64项[8]。2010年科技竞赛获奖总数达到230项,其中国际级奖1项,国家级奖98项,省部级奖131项,全校共有7000余人次参加。到2011年,科技竞赛获奖总数已达到278项,其中国际级奖4项,国家级奖155项,省部级奖119项,全校参与学生总数达到8000人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竞赛项目数、参赛人数及获奖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北京工业大学为本科生设置的星火基金项目的申请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2009年学校共收集机电、电控、计算机、建工(交通)、建工(暖通)、建工(结构)、建规、环境、能源、数理、材料、生命、外语、法律、管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19个类别410项申请,立项314项,其中重点项目61项。2010年增加建工(水务)、艺术设计两个类别共21个类别651项申请,立项403项,其中重点项目83项;2011年收集作品603项,立项400项,其中重点项目80项。在实施创新学分后,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申请研究创新性科研项目、公开、参加“三大杯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的数量也比以往明显提高,大多数本科生毕业时都获得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不少优秀学生获得的创新实践学分超过了学校规定的要求。

二、创新学分实施的特点分析

(一)创新学分的名字

尽管很多高校都实施创新学分制度,但是,在具体细节上还有很多不同,反映出各个高校对创新学分的认识和出发点是有区别的,尤其体现在创新学分的名称上。

采用“创新学分”名字的高校比较多,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疆大学等。但是,也有很多学校使用其他类似或者完全不同的名字。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实施的是“奖励学分”, 而辽宁师范大学等不少院校采用“创新实践学分”,黑龙江大学则称为“三创学分”,中山大学等院校称为“科研学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课外素质学分”,北京师范大学称为“科研训练与创新活动学分”,北京邮电大学称为“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学分”,天津科技大学则称为“第二课堂学分”。比较特殊的是,清华大学只设置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没有创新学分的要求。同时也有很多学校设置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并将其纳入为创新学分的考核内容。从这些名称上可以看出,有些学分实施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创新,有一些是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侧重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都被涵盖在其中。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提高这一点上各个高校看法是一致的。

(二)创新学分的内容

从各个学校的实施细则中可以看出,目前创新学分主要认定的内容以两大项内容为主。一是科研活动,这一类以参加科研项目(包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各个高校为学生设立的各种类型的科研计划项目)、参加科技竞赛、、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科研获奖、听或者发表学术报告为评价实体。这是几乎所有各种性质的创新学分都涵盖的内容;另一项是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活动或者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辩论赛获奖、艺术、体育竞赛获奖等。

除前两项内容外,一些学校还有以下一些认定的内容。常见的一类内容是完成设置的创新类课程。比如,安徽工业大学规定可以通过完成学校设置的创新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简称“三创教育”)学习获得学分,而北京工业大学也为创新学分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厦门大学称为创新导论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为创新学分设置创新研修课。

其他类,认定内容包括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专业认证、新疆大学的技能培训(包括学生参加行业操作技能培训获得的计算机类证书、外语证书、国家汉语水平证书、国家级注册水平证书、操作技能和文体类等证书)。还有北京邮电大学的英语听力口语测试、语言文字能力测试、选读书目、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的出国实践等都是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

有些学校,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出了更广泛的认定要求,涉及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明确细致的规定。它不只强调创新活动,其他诸如参加校院组织的各种活动、自愿献血者、获得各类先进称号、班级获得集体称号、优秀志愿者、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奖、担任社会工作,如学生会干部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因此,北航称其为奖励学分,而不是创新学分,创新活动是作为奖励活动的一部分予以承认。

(三)实施的程度

各个学校的实施情况基本分为三种:一是强制执行,作为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9],采取这种方式的有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二是可选,称为指导型,并不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比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第三种情况类似于第二种情况,创新学分不是必修学分,而是作为奖励学分或者第二课堂学分的一部分来加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活动被鼓励[10],但不是必须的,相应学分可以通过其他活动获取,采用这种方式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

三、创新学分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各个高校实施创新学分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不够;创新学分的评估不能完全体现创新性[11];管理部门对创新学分制的解释、宣传与引导不够,学生对创新学分了解不够充分,学生找不到获取途径,没有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重视和参与较少等。

针对创新学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大学科课程的改革力度,适当压缩学科课程的学分[12],给学生以更多的创新实践活动时间;制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13];成立创新学分管理机构[14];加大实施创新学分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弘扬原始创新文化等。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创新学分的实施,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科研选题普遍缺乏创造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现有创新学分多采用定量评价体系,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思想的普及,但不利于原始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因为原始性创新需要长期艰苦的脑力和体力付出,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果,因此,学生更愿意选择从事那些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工作。这样在短时间内出论文、出成果的可能性较大,更容易获取创新学分,但这显然抑制了大学生原始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此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反映获取创新实践学分的难度大,这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是有差别的。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创新首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创新学分是激励学生创新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创新应该说不是一个基本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新,或者说都能够达到某种特定统一程度的创新,而且社会上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创新。因此,强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创新学分是否合适,是值得商榷的事情。由于强制实施,学生在毕业压力下,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原始创新风险的行为,这会阻碍原始性创新思想发展,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学术腐败现象发生。同时学校或者学院为使学生能顺利毕业,在实施过程中会对创新学分的认定标准放低门槛,将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等级证书、实验等纳入创新学分范围内,致使创新学分不能达到设置的目标。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自己本身和他人可能是无法直接判断出来的。如果不强制要求创新,可能会起不到足够强度的激励,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因此,在创新学分的实施上应该细化,顾及到这些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创新学分要求。例如,对于要求保送研究生的学生,创新学分的要求可以相应提高,而对于普通学生,则可以设置一个基本学分。华北煤炭医学院即在创新学分的评定中引入基本学分和基点学分两种不同层次的分数,但是,遗憾的是这两个学分都是强制修满的,只是一个是毕业的前提条件,一个是申请学位的条件。对于不具有创新能力和动力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创新导引课程来对其进行引导。这些课程修完,可以获得一定学分,这些学分可以作为必修学分强制执行。但是,这些课程修得的学分应该与创新活动获得的学分区分开,因为修完这些课程并不代表学生具有了创新能力和进行了创新活动。这些学分称为创新基础学分比较合适。

其次,由于创新是有风险的,在机制上应该支持学生一些有风险的思想、方法的实施。在具体细节上,因为创新具有不成功的可能,所以,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应该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宣传实施创新学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新领域、储备新知识,甚至重新来过。而不是让学生到了高年级为了在毕业之前获得必须的学分而不得不仓促应付[15]。

创新学分的评估可以考虑不以结果论英雄。一个好的想法即使失败,也可以考虑给予创新学分。这个学分应该包括学生的立意评估和整个立意实现过程的评估两部分。如果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创意,而且花了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收益,即使项目失败,也同样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当然,这种对过程的评估方式比量化的评估体系执行起来更具有难度,需要仔细斟酌和认真实践。

再次,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多参与创新活动,通过采取创新学分冲抵选修学分,甚至相关必修学分的方式。这样可以一方面解决学生的时间问题,另一方面还能给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以更多的鼓励。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创新学分是挖掘大学生创新潜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创新学分怎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创新能力,从创新学分的内容设定到实施细节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地方。

参考文献:

[1][2]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3]韦巧燕.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对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4][6]田海林,李庆福.实施创新实践学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5]乔玉香,胡章.关于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实践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7]刘洁.解析高校创新学分: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8]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朱红.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9]张叶子,赵康.学分制下引入创新学分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

[10]唐永升,顾嘉.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初探[J].文史资料,2011,(11).

[11][13]丁爱侠.大学生原始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9).

[12]张似阳.高校本科教育创设科研创新学分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13][14]邓淑容.地方高校设立创新学分的若干思考[J].新西部,2012,(2-3).

上一篇:传媒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研究 下一篇:回不去时回到故乡